巧用有效因素,突破文章重难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2

巧用有效因素,突破文章重难点

林燕华

广东省 廉江市第六小学

摘要:众所周知,课文的重难点是一节课的精髓所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是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突破难点,抓住重点,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大半。那么,如何利用各种有效因素,抓住这画龙点睛部分呢?现将自己的几点看法介绍以下。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重难点;板书;词句;多媒体

一、巧设板书,理解重点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的直观图象,也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直观图象。优美的板书则能把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点,串珠成线,结线成网,形成结构,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一目了然,从而系统地有重点地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可以说板书是反映教材内容的“镜子”,展示作品场面的“屏幕”,教学引人入胜的“导游图”,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如《称象》这课的重点是①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其它官员称象办法的不同;②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重点①还容易解决,重点②呢?单纯是曹冲开动脑筋就想出办法了吗?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教学时,我将板书设计如下:让学生观看板书,经过点拨,学生从板书上很容易看到,曹冲的聪明在于用石头代替了宰割大象,用船代替了大秤。他的办法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认真分析大臣们的方法后得到的。由此可见,曹冲是一个善于开动脑筋的孩子。这样,课文的重点就解决了。

板书: 23 称象

组合 8 造秤 称象 提不动

宰象 称肉 伤害象

用船

称石

二、善用问句,突破难点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善用问句,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翠鸟》一文,其中的难点之一是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灵活是有关系的。如果直接问学生:“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灵活有关系吗?”学生肯定会一头雾水,即使认为有关系,也会觉得很勉强。但是如果你能这样问,效果就不同了。“老师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想考考大家,如果翠鸟的眼睛不灵活,它捕鱼还能那么灵巧吗?”这样的问句,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也会一下子明白眼睛与捕鱼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把句子换另一种说法:因为翠鸟的眼睛很灵活,所以它捕鱼很敏捷。接着,让学生用翠鸟身体的其它部分仿说句子。文章的难点就在问句的启发下突破了。

三、抓重点语句,巧悟难点

什么是重点语句?重点语句就是那些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句子。因此,文章的中心往往需要在重点词、重点语句上取得突破。可以说,抓住了这些重点语句,就选择好了突破重难点的切入点,就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欣赏课文,就能够使课堂教学主脉清晰,更有利于学生顺藤摸瓜,在课堂上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如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一文,课文的重点之一是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都知道只有笑是不够的,却没有深层去思考,为什么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引导学生找出以下几句话:①“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笑嘻嘻地回答。②“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③小红狐满脸的愤怒,再看看小木偶,小木偶一副笑嘻嘻的表情。接着,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这几个句子,真实地感受到小木偶在愤怒、委屈、难受时都只会笑,没有其它表情,不能恰当地表过自己的感情,才会被别人误解。于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只会笑,那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从而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四、利用多媒体,帮助理解难点

多媒体的运用,直观形象,它丰富的形式,如声音、图片、动画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如五言诗《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的“天低树”、“月近人”,小学生难以理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很快会明白它们的意思,从而顺利地突破了学习难点。

多媒体教育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变复杂为简单,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一条“捷径”。实践证明,只要能灵活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一定会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如果利用多媒体来模拟这个过程,学生就会获得“真”的感受。原来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民过度伐树,导致大片土地的裸露,结果洪水冲毁了一切。此情此景,不用多说,小学生都能理解小村庄的悲惨结果是人类过度砍伐而造成的,从而在内心真正感受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这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明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有感情朗读,领悟难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朗读有助于真实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以声传情,把自己和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去领悟文章的语言之美。

如三年级上册《花钟》一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表达鲜花开放的句式多种多样。课文提到了九种花开,却有着九种不同的表达句式。如: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绽开了笑脸……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如何解决这课的教学重点呢?如果单靠老师的讲述或学生讲述,枯燥乏味是难避免的,更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通过思考,我决定在朗读这方面来突破。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自选图形 9 ①牵牛花开花了。

1、出示句子

②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让学生自由读,找一找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二句比第一句更加具体生动)。

2、指导学生抓住②中的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脑海自然地出现牵牛花的颜色、形状及它像人一样吹喇叭的动作,真实地感受到,作者这样写把花写活了。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正是这多种不同的句式,才使文章如此的优美。

3、在学生理解这样写的好处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对其它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文章的重点就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解决了。

六、善于利用题目,抓住重点

有时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其重点一看就能知道。如《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共栖的有趣,那么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抓住了。

七、结束语

总之,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巧妙利用各种有效因素,突破重难点,就能够使课堂教学越来越成功。

参考文献:

[1]田莹.巧用点拨,激思启智: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J].探索科学.2019(5):13.

[2]代咏梅,刘洪利.浅析数字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01):23.

[3]禹文娟.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2):5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