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9
/ 2


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探讨

李一石 王建山 杜清坤

云南地矿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地质学自然灾害和地质学环境保护是一个互相影响、相互关联的对立系统。由于地质自然灾害是在特殊的地质自然环境条件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其发生也深受地质环境的影响。相反,如果地质灾害对周围地质环境产生转化影响,往往会引发或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严格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预防地质灾害,保持良好的自然地质生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责任。

关键词:环境地质灾害;治理;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保护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三个问题,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与重视。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对此问题十分重视,并正式将控制人口,环境资源作为重要国策,并获得了突出成效。但是近年来,我国在地质学环境保护、防止地质环境自然灾害、维护民众自身健康、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不过,由于我国在地质学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至今还缺乏一套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来规定。再加上我国很多区域地质学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日夜增加,由此造成地质学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凸显,已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地质灾害的特点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目前防治的重点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除缓变性的地裂缝和地面沉降之外,其他四种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1隐蔽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表象是岩土体失稳,实质是岩土体的地质结构受到严重破坏。现象在地表,根子在地下。地下情况的隐伏性决定了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由于难以发现和准确把握,因而也就难以预防,时有意外发生。这是地质灾害与安全生产管理最本质的区别。

1.2复杂性

地质灾害是多种动力作用过程的产物,其发生的地点、时间、规模和强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又发现,只要通过详尽的科学调查研究,就有可能准确把握地质客体的空间分布,认识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条件与规律,从而进行有效地防御。问题在于,地质灾害隐患的赋存分布不仅隐蔽,而且地下情况错综复杂,不同地方的情况各有不同。地面观察只能对地下情况做出初步性的判断,个别的钻孔也只是“一孔之见”。弄清楚一个地方的地下地质情况,需要开展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这种意义上讲,强调地质灾害的随机性,不如突出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1.3动态变化性

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不仅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一般的地表调查只能是概略性了解,很难一个不漏,更难于全面准确控制,而且,地质灾害隐患具有很强的动态变化性。由于构造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的变化、各种内外力地质过程的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隐患也在相应发生着变化,没有发现隐患的地方可以出现新的隐患,小的隐患可以发展成大的隐患,甚至灾害的类型也可以发生变化。

由于地质灾害隐患隐蔽复杂和动态变化的这种特性,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必须深度总结和深刻认识地质灾害的这些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始终保持清醒认识。既要大力加强隐患调查,不断夯实防治的工作基础,又要不断开展巡查巡视和动态监测,坚持动态变化的观点,防止出现工作的片面性。

1.4突发性和巨大破坏性

地质灾害的发生,通常都有其一定的孕育发展过程,但往往过程隐蔽,情况复杂,而灾害体一旦启动,便是突如其来,速度非常快,使人猝不及防。像山体滑坡,滑动的速度可以高达每秒数十米,甚至比火车的速度还要快。由于速度快,柔也变成钢,破坏性超出常人想象。

.环境地质灾害治理的措施

2.1要充分运用“技防”手段提升“人防”能力与水平

 群测群防是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成功经验。在广大山村,有没有人临灾预警,效果大不一样。组织动员人民群众自防自救,基层干部、驻守专业队伍、社区群众发挥着重要的第一防线作用。我国绝大多数成功避险依赖于群测群防。要珍惜这种经验、发展这种经验,最重要的就是切实提高这支队伍的防治能力与水平,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推动下,一批现代化现场监测设备研发成功,已在2 万多处隐患点配套安装。这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史的一场革命。尤其是像深山远程滑坡、泥石流等特大地质灾害,远超一般群测群防的监控能力。比如,2010 年“8·7”甘肃舟曲泥石流的启动,发生在数公里以外的深山沟;2017 年“6·24”四川茂县滑坡,起源于人员难及的高位山体。只有实行“技防”加“人防”,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部党组的这种战略性部署,一定要深刻领会,紧紧跟上。要大力推广新技术应用,科学总结、研究分区分类报警的“阈值”,探索闭环的预警响应机制,下决心通过技术进步,大幅提升监测预警的能力与水平。

2.2要危险区和隐患点监控相结合

 目前,关于地质灾害区划,许多地方将易发区范围划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完全对其监控,力不从心;而隐患点的确定又相对局限,不少灾害的发生都在隐患点以外。为破解这个难题,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形成了危险区与隐患点双控的工作模式,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将存在地质灾害威胁的村镇、学校、医院等防治重点的四周一律视为危险区,反复进行调查巡查,坚持进行汛前雨前调查、汛中雨中巡查和雨后汛后复查,既不放松隐患点的调查、评价与监测,也不放过四周重点部位的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种做法符合工作规律,应当尽快大力推广。

2.3要着力夯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地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都有很好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起来:一是要高度重视隐患普查(调查、排查)工作。只有“家底”清,才能工作明。“家底”越清楚,工作越对路。要坚持定期查,反复查,这是防治工作基础的基础。二是要坚持地质专业队伍住县进乡制度。科技下乡,解疑释惑,宣传普及,指导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工作体系。立档建卡、巡视观察,明确责任、压实任务,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编制预案、反复演练。四是要构建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信息化平台,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一张图”上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的能力与水平。

2.4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质量

地质灾害施工管理,是我国地质灾害预防最根本性的举措。预警预报,遇事就跑,总不是长久之计。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进行大规模移民搬迁和工程治理。地理灾害整改管理工作包括了勘察、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监理等方面,环环相扣,来不得一丝马虎,哪一方面都不能出问题。由于地下情况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如果勘查不到位,设计就会跑偏,施工就会走样。设计、施工、监理等后续工作环节也同样如此。决不能由于工程实体主要掩埋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就疏忽大意,甚至偷工减料。环境地质灾害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采取的既是终身负责制,也是一项良心工程,应该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心态,严格遵循国家规范标准,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进行每一项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考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地质灾害治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既具备了很大的专业性,也是一个关乎千家万户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性工程。党中央一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要密切关注,做好新时代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参考文献

[1]李亚丽.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J]. 有色金属设计,2021,48(04):72-73+77.

[2]廖静.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的探究[J]. 世界有色金属,2021,(18):123-124.

[3]马学洪.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J]. 世界有色金属,2021,(14):108-109.

[4]郝建群. 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现状及治理保护方法[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