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王帆

鹤壁市山城区实验中学

摘要: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其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存在着柔弱、自卑、孤僻、叛逆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问题。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问题 策略

留守儿童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状况,在我们山城区有很多村民外出务工,长期将孩子留在家里,或许是和爷爷奶奶一同居住,又或许是寄放在亲戚朋友家,甚至有些孩子长期自己生活,这种方式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急需我们教育者关注、研究,并给予对策,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当代学术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为在农村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务工过程中,被遗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子女。当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比例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下文中将对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1.成绩下滑,厌恶学习

留守儿童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其缺少良好的自控力且天生好动,在加上缺少父母的直接管教,临时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的溺爱或监护力度不足,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每当学习上出现困难,因为缺少父母的帮助,其大多会产生退却心理,成绩由此受到影响,长久以来便会形成恶性循环,留守儿童成绩出现“滑坡”。同时,一部分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的父母因为做生意发财,甚至比很多“知识分子”还要赚的多时,因为缺少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就理所当然的觉得学习不重要,进而厌学、逃学。

2.意志力薄弱,小偷小摸

很多的留守儿童出现意志力薄弱,小偷小摸的行为与其自身的生长环境有较大关联。一方面,父母给予这一部分孩子的关注度较少,实行的道德教育也较少,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长期以说教的形式对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很难从中被感染、熏陶,在短时间内修正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三观。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对留守儿童意志力薄弱,小偷小摸的行为进行无限放大,认为这是留守儿童道德败坏的表现,但是客观来看,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也是希望通过这些表现来吸引和获取来自父母的更多关注。很多农村家庭迫于生活、经济的限制,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隔,使得孩子的内心需求、兴趣等得不到满足,内心困惑得不到解答。留守儿童希望展现自身的另一面来获取关注度。

3.嫉妒、憎恨、仇视心理

实际上,儿童对于父母的依赖与情感远远超出了大人的想象。很多留守儿童由于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其对于能够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会产生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嫉妒他们,另一方面由于思念父母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宣泄,其很容易对这一部分同学产生憎恨、仇视心理。一言不合就与其他同学吵架,甚至是打架,影响了与同学朋友间的正常相处。

4.自卑、孤僻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自卑、孤僻的细腻问题。一方面,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进而缺少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在长期的比较之中,留守儿童就容易变得自卑、孤僻。另一方面,因为父母的离开,很多留守儿童也会选择将自己“封锁起来”,因为有着极重的失落感,所以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变得不爱说话,不愿意交流,展开心扉。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调查表明,父母双方或者单方看管的孩子和爷爷奶奶辈长大的孩子,亦或不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寄宿制辅导班长大的孩子,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完整性。

1.因为留守儿童这个年龄段正是需要父母在身边,遇事能及时和父母沟通交流,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导致这些孩子亲情严重缺失,当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惑或者难题时,没有父母及时的给与帮助,在孩子心理留下阴影,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爆发为孩子的心理问题。

2.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想当然把自己成长中的遗憾强加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当年没能够实现的人生或者理想的缺憾,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自己设定的路子走。为了圆自己的希望或者梦想,给孩子各种严厉又繁重的要求和目标让孩子完成。孩子从小就像一个负重前行的蜗牛,背着沉重的壳在本该玩耍的年龄段无忧无虑长大的时候,不得不艰难爬行,家长根本不管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就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有时候因为达不到父母期望的目标,家长不是唠叨不停的说教就是迁怒的大打出手,长期在这样的高压中生活,稚嫩的心灵怎么会不受到伤害?孩子幼小的童心还怎么健康成长。

3.中小学生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身心发展达不到同期增长出现失衡状态,加上学生个体发展和成人化社会环境之间的代沟、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困难长期得不到缓解等,都是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

三、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怀

留守儿童是当代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于很多农村学校来说,由于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学校也需要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对留守儿童问题展开研究、管理,教育。留守儿童与普通一般儿童相比,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学校以此为侧重点,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观察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专题教育,

2.开设心理课程

针对当前留守儿童所较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也需要开设符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关心理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定期与留守儿童谈话,构建心理咨询诊疗室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关怀,帮助其克服因父母不在身边的不良情绪,减少留守儿童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几率。

3.建立心理档案

学校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相关统计工作,班主任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这一部分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记录,并形成校内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对其父母的务工地点,临时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进行详尽的记录,也要与这一部分的父母加强交流沟通,让其了解孩子的近况,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

5.组建留守儿童辅助小组

很多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主要也是其受到关怀不够,自身需求难以被满足所致。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由于留守儿童的数量较大,社区方面也可以将住址较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些,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有问题一起解决。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中,帮助留守儿童摆脱自卑、孤僻心理。而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有着相似的经历与情感体验,在心理上也更容易相互慰藉与支持。在玩耍过程中,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也变得更为充实丰富,减少了其对于父母的思念和自己独处的孤独感。

“留守儿童”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在现在阶段很难得到革除。但是为了让这一部分孩子获得健康的发展,学校、社会、家长等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建立心理档案,组建儿童辅助小组等多种形式,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关注度与关心关怀,帮助其克服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此论文是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2020年度课题,题目《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编号:20-HJYY-1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浩秋.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刘尧.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