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关于如何减少农村学生溺亡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堵不如疏 -- 关于如何减少农村学生溺亡的思考

李艺

重庆市沙坪坝区学府悦园第一幼儿园 401331

摘要:近年来幼儿溺水事故频繁发生,溺水已经成为了儿童非正常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特别是农村地区更是占据了溺水事故的百分之八十,溺水事故几乎成为了一把“悬空利刃”,学校几乎是“谈水色变”,尽管学校每次都在强调不要到河塘边玩水,但是每年依然有溺水事故发生。就每年学校如此“堵”,溺水事件依旧发生的情况,笔者不由地引发了思考减少农村学生溺亡事故的策略。

关键词:溺水事故;学生;思考;农村学校

对于防止学生溺水事件发生,学校、社会、家长的方法就比较直接,采取“堵”的方式。学校每逢节假日都会定期有专人负责巡视沿河两岸,遇到在河岸边玩耍的小孩直接驱赶,堵住孩子玩水的念头;家长则更是直接提出要求,让孩子不要到河边、池塘玩耍,如果被家长发现孩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少则语言教育,重则棍棒加身;社会上则是采取在危险水域贴警示牌,提醒孩子这里危险不要随便玩耍。

家长、学校、社会大多采取“堵”的方式来防止孩子去危险水域玩耍,却是忽略了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孩子都是有叛逆心、好奇心的,越是不让他们做,他们反而更加跃跃欲试。所以,想要减少溺水事故发生,首先要找到农村地区频发溺水事故的原因。

一、农村地区频发溺水事故的原因

1.地理给予孩子更多机会

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规划管理,水是农村地区最常见的东西,因此农村地区存在的大量的湖泊、池塘、河流,给了孩子更多接触水的契机。且农村地区娱乐设施单调,没有固定的游泳场所,孩子暑假生活单调,这个时候不少孩子选择去河边玩耍打发时间。

2.留守儿童——家长监督力度不够

溺水事故多发在节假日期间,而脱离了学校的束缚后,孩子们往往更加大胆。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居多,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管束能力有限,不少孩子更是对于爷爷奶奶的劝解根本就不在意。家长对于孩子的监督力度不够,家长的“堵”出现了缺陷,而体罚很多时候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是会伙同伙伴去玩水。

3.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和保护技能

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缺乏预警能力、遇事逃生能力,往往遇到危险不能及时冷静分析。特别是不少学生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学校虽然每逢节假日都会宣传防溺水知识,提醒孩子不要去河边玩水。但是,孩子此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却是玩耍的诉求大于学习的渴望,对于安全知识的学习都抱着侥幸心理去学习,同时也有不少学校主要抓孩子成绩,对于安全教育缺乏重视,没有实现课程化教育。孩子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技能缺乏,导致孩子一旦落水,如无人施救的话,溺亡率极高。

二、“堵”不如“疏”,减少溺亡事故

1.建设专用游泳场地,场地疏散

学生到河边玩水的情况时有发生和农村地区缺乏专门的游泳场地密不可分。当我们在堵孩子的时候,不如社区、政府集资、赞助建造固定的游泳场所,将孩子“疏散”到专业、固定的场地之中。专用的场地“疏散”孩子,满足孩子玩水的好奇心,减少孩子去河边、池塘边玩水的几率,从场地上解决孩子的玩水问题,减少农村孩子溺水事故发生。

2.加强教育管理,安全意识疏通

学校加强教育管理,对于安全意识教育不再流于形式,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实地监督,对于学校安全教育实施情况采取走访、抽样询问、安全教育教案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督促学校将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在对安全教育引起重视的同时,可以采取课程的学习模式、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提问回答的检验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并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确保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同时,学校可开展专门的游泳课程,对孩子进行游泳技能传授,可结合政府专设的游泳场所进行实地教学,确保孩子掌握必要的自救技能和自救方法,谨防孩子意外落水后无法进行自救从而导致孩子发生溺亡事故。

3.加强家校联系和心理辅导,孩子情绪梳理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现象,学校需要做好的就是家校联系工作,可采取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及时和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对于部分心理叛逆或者心理发展不健康的孩子专门建设心理健康辅导室,派专任老师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对家长进行教育,树立家长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教授家长正确的沟通方法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避免使用武力和侮辱性的语言进行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积极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动向,布置形式多样的实践作业,让孩子的假期生活更加丰富有趣,以此梳理孩子的情绪,确保孩子在节假日期间从被动遵守到主动避免。

4.群众监督,政府建设,危险水域疏远

群众的监督其实对于孩子的溺亡事故减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居住在河边的群众居民,在发现孩子在河边玩耍的时候及时提醒,并且联系社区工作人员,让孩子远离危险水域。政府可以设置统一的防护栏,阻隔孩子和危险水域的距离,减少孩子接触危险水域的机会,同时可以设置更加明显统一的警示牌和鲜艳颜色的提示语,提前为孩子进行预警。与往日的“堵”相比,采取统一警示牌和鲜艳颜色的提示语,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醒,更确切地说也是一种“疏”的方式。

三、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学生溺亡事故的发生,我们所采取的方式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堵”不如“疏”,我们应当寻求孩子玩水的原因,通过疏散、疏通、疏远、梳理的方式防止孩子溺水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减少孩子玩水的概率,降低溺亡事故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邓红杰.天然水域游泳安全谁来监管?[N].中国体育报,2008-07-11(005)

[2]王姝.北京市区部分中小学开设游泳课的可行性及实施方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陈琛.生命安全教育融入游泳教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6.

[4]王松.郑州市小学生游泳培训中生存教育调查与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