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的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面向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的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王春景

黑龙江龙煤鹤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铁路运输部, 黑龙江 鹤岗 154100

摘要:铁路运输技术规章体系的研究对象,虽然是技术设备交付运营后的“运、管、修”,但是其整体架构是为指导全路铁路技术管理工作,未能突出重载铁路的运输特点,且缺少各种管理文件及标准性文件,未能为重载铁路的新线开通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也与我国重载铁路发展趋势不匹配。因此,亟需建立适用于我国重载铁路运营管理的标准体系,并开展相关的标准制修订研究工作。

关键词:重载铁路;标准体系;运营管理;设备运维;规章制度

引言

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运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深受人们的信赖和支持,同时大大降低了货物的运输成本,和铁路相比,重载铁路线路所要承受的负载更加大,整体的磨损率比较高,所以,为了提升整个线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做好后期的维护和检查工作,为铁路运输服务提供有效的保障。

1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设计原则

1.1需求导向

重载铁路的发展是以跨区域货物运能需求不断提升,铁路货物运输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基础。因此,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同样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适应重载铁路的自身特点,以大秦铁路为例,其具有大载重量、高密度、快速周转以及集疏运一体化等特点,体系框架的构建应该充分考虑到大载重量的机车车辆运用方式,高密度、快速周转下的行车组织方式等方面需求,为指导重载铁路运输生产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1.2层次适当

在充分梳理既有重载铁路相关的规章制度、标准及标准性技术文件基础上,调研现场作业的实际需要,既要满足运输生产过程中组织、设备运用以及管理制度的要求,又要使得标准明细表中的每一项文件在标准体系框架中对应明确的层次。

1.3定位合理

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以服务国铁集团重载铁路运营管理为目标,以企业标准体系为基本定位。在进行框架研究的过程中,应以国铁集团重载铁路相关技术规章、标准性技术文件为主要依据,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能源集团”)等企业的标准化文件为参考。

2重载铁路线路现状分析

重载铁路线路在日常的应用过程中会因为轨道和列车载荷的相互作用遭受一定的破坏,导致其应用寿命被大大缩短。综合来分析,道床应力大小和轨枕的荷载压力与轨道之间距离长短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轨道间距与钢轨弯曲应力和轨道弹性下沉量不存在关联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轨枕级别变化一个等级,则道床和枕上的应力值会发生改变,变化量大概在3%左右,而应力变化数值和轨道弹性变化数值大概在1.2%左右,其中轨道压力与道床应力的变化情况与刚度变化情况基本一致。由于轨道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尤其是作业状况更为恶劣,铁路道床和路基形变量比较大,相关的零部件和线路磨损情况严重,尤其是重载列车正常的运行过程中,会加大钢轨的磨损程度,导致其出现轨道病害,其中轨道的磨损程度比较大,因此对后期的维护工作要求比较大,特别是在动载荷状况下,列车行驶过程中所产生的轨道温度和纵向力会导致线路发生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列车载荷以及自身重力所产生的冲击力,会给相关的零部件、夹板以及钢轨产生磨损现象。

重载铁路具有两方面特点,分别为轴重大和运量大,以上两方面特点导致轨道整体结构承受着巨大的荷载压力,为后期的维护保养带来一定的难度,依照相关资料显示,重载铁路轨道结构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损坏,第一种是轨道部件出现破损,第二种是轨道表面出现不平顺情况,第三种是铁路线路出现下沉现象。导致以上破损情况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强大冲击力导致,线路下沉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导致,第一种是由于桥涵两头路基下沉现象不均匀造成,第二种是路基病害导致基床发生坍塌现象,第三种是因为道床沉陷变形导致的。

3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制修订建议

3.1完善设备运维标准

目前,相关铁路局集团公司虽然制定发布了部分重载铁路技术设备运用维修规章制度,但是,由于铁路局集团公司自身技术条件的限制,部分重载铁路专业技术设备的运维仍沿用普通设备的相关标准,未能充分体现重载技术设备的特点,尤其是工务专业的线路、桥隧等关键设备,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运用维修标准。

3.2全方位保障钢轨的状态,维护好重载铁路的连接零件

积极应用现代化探测仪器定期检测钢轨,保证钢轨病害能及时的被发现,为整个钢轨的应用提供有效保障,同时要仪器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检测,节省检测成本,并派遣专业的人员来对钢轨实施检测,从而及时的发现钢轨的病害,并根据检测的病害规划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钢轨路段比较重要,可以通过无损检测技术来实施。在后期的维修过程中,要对钢轨实施定期的检查,进而维护好一些难以发现的损伤,并制定安全探伤周期,利用现代化探测仪器来检测焊缝和钢轨,同时要及时的回收检测数据,为整个钢轨的安全性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依照重载铁路线路实际来分析,其中涉及大量的零部件,每一个零部件都拥有自身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运行和工作过程中,针对损坏和缺失的零件要进行及时的更换和补充,保障整个重载铁路线路的质量和安全,避免因为零件故障导致整个线路出现问题,同时,重载铁路线路当中的零部件会因为外界温度出现形变,并且由于外界水分和温度的作用,导致部分零部件出现腐蚀情况,使得整个轨道契合度降低,针对该情况,要及时的采取解决措施,从而保障整个铁路线路的稳定性,促进零部件应用寿命的延长。

3.3重载铁路线路养护数据库的建立

在重载铁路线路日常的运行过程中,要定期的实施检查,通常控制在一个月3次左右,同时要将检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整理,从而搭建重载铁路线路的数据库,在列车高度运行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以及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数据出现错误,因此,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要将错误的数据进行去除,从而提升整个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要把相关的收集信息输入到数据库当中,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数据信息文件,分别有超限数值、里程数以及波形图,当各个分支数据信息收集完后,要对汇总数据库实施建设,并记录下不同程度的几何尺寸,从而为后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当重载铁路的总体运行指标确定后,要对列车的横向加速数据信息进行精确性的收集,并设立相应的数据库,从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列车组的发展趋势以及加速度变化规律,为后期的发展和调整提供参考。

结语

研究建立起以运营管理为研究对象的重载铁路标准体系,是对重载铁路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管理的一次重要探索,可填补重载铁路运营管理阶段标准体系的空白。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适应重载铁路线路由点到面的发展现状,为国铁集团新开通重载铁路线路的运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对指导具体标准的分类及制修订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体系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前瞻性和开放性,可进一步总结经验,将重载铁路运营管理标准体系推广到行业层面,作为强化重载铁路标准管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穆鑫,杨春雷,李貌. 国外铁路重载运输对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启示[J]. 铁道经济研究,2013(1):31-35.

[2]孙雁胜,于海军,魏玉光. 大秦铁路重载列车“速密重”合理匹配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20,42(11):1-5,11.

[3]张克永.重载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的应用与实践[C]//中国铁道学会.铁路重载运输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