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韩越秦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天津市 300110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中国化,作为一个主要的意识形态体系,它在中国的经济意识形态理论中客观存在的。第18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在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也昭示着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阐述,以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为研究背景,拟揭示新常态经济下中国经济的新规律新特色,将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成果进行提炼总结,以社会实践为蓝本,阐述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以创新发展为切入点,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初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含义

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政治观念的诠释,就是分析政治经济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它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把中国当代的民族条件作为社会基础,完全融入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需要包括金融、金融、工业、管理、人口等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立来源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座空中城堡。它经历了整个出现、发展和训练的过程。其理论的基础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政治经济学指导原则的产物,并反映了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原则;在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详细阐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历史进程”,并提出了现代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朗根博士确定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本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随着俄罗斯十月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成为俄罗斯的“生命之花”。列宁亲自领导俄罗斯人民探索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将社会主义与他们的民族条件联系起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寻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实质。1938年,《中国共产党简史》(波恩-华沙)出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其次是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经济学的功能和发展的科学,向世人和社会展示资本主义规则和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方法论

在理论的基础上,它探索了从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分类。它有一个逻辑的发展过程和政治经济的进化史,从普遍性到特殊性,从单一性到普遍性。马克思哲学方法论是实践的基础和保证。正因为如此,抽象科学。首先,它指的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的抽象概念。冲突分裂。冲突是普遍的,从简单到复杂。它们通过内部冲突的发生和分化形成了现实的推理基础。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毁灭都是无法分离的,所以我们需要客观、全面地看待冲突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注意主要冲突和次要冲突的发生和存在,把问题看成两者。同时,冲突也是对立的统一。它们是不同的,相互关联的,相互依赖的,个人和集体的辩证法。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共性是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而独特性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区别是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换句话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及不同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执政党派,共产党在中国发挥了重要的理论作用,还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推广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并实施了改革开放。在这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经济和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和结合国内外的历史发展进程,开辟了新的可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出现了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等突出问题,这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化进程的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机遇,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机遇

在解决现实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实践的创新、开放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就,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继承与发展。今天的中国经历了许多历史时期。科学和技术等新兴力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融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特色,同中国社会实践相适应。但理论终归为理论,在理论发展过程之中一定存在着和实践的互斥,理论和实践的不匹配。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己然存在。例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中国化强调市场的重要性,要求建立合理的市场体制机制,消除不和谐因素,但中国从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等,历史因素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历史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发展,也使得社会难以完全的市场化与公开化,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束缚无法彻底消除。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历史因素和中国的社会背景发展环境,将理论放置在社会大环境内,通过认清社会实践过程,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直接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运用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内,照搬直抄,导致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使马克思主主义成为空口号,变成发展的空壳,完全流于形式却与实质无关,使错误的思维思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和不匹配可能在短时期内难以曝露,但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长期发展而言,将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潜在风险,也是未来可能存在的挑战。

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早期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跟踪和完善经济体系的途径基本上是关注公共经济、社会主义、坚持不懈、不断前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达到“百花齐放”的所有制经济状态,并逐步学习彼此的优势,以弥补各自的弱点,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然而,我们也应该坚持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坚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1.完善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公共财产经济领域不仅包括生产和经营领域,还包括公共财产经济领域的金融、流通、文化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公共服务。公共经济管理人员应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与此同时,我们拥有社会财富总量的优势,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公共所有制经济的比重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共所有权的研究和定义不应停留在所有权的表面,而应进一步研究公共所有权的生产关系,并阐明公共所有权关系的内在含义。

一般来说,由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共财产的基础上的,我们应该把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权放在首位。然而,我们的出发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系统是否合理,而不是它本身,它是否能够提高生产力,这是一个基本的评估标准。无论是公共财产还是私人财产,最终目标都是发展社会生产。这当然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公共财产。所有权都必须遵守公共所有权。需要看到的是,公共所有制经济对提高生产力有巨大的好处,符合人民的期望,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2.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公共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国有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系的核心。朗根博士在他的反图灵理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将掌握国家权力,首先将生产资料转化为国家财产”。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分配制度与市场经济

1.坚持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未来社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列宁确定了这三个阶段,并确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与中国不同的是,中国刚刚经历了一个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是我们所经历的。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的早期阶段。社会主义的早期阶段是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或多或少要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经济体系与国家分配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制度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这意味着,虽然我们遵循按工作分配的原则,但按生产要素分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分配制度不仅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而且与中国社会主义初期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特征密切相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下,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动了中国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没有规则,没有半径。”在一个崇尚法权的法国社会中,中国的市场经济还需要一个特定的秩序,一个统一、完整的竞争力市场体系,一个开放、公平和健康的竞争环境,并能带来井然有序、高效地生产要素和社会商品流。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由不同性质的市场多种形式组成,主要是产品市场、集市要素的生产和商品市场。商品市场是一个对于生产,分销和价格的完全开放的市场。除了若干与中国经济和国家领导经济有关的垄断和重大项目,中国还面临着许多独立的市场监管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通过社会主义经济秩序重建和复兴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完善措施标准,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土地是一个非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而且价格昂贵。土地存在可以称之为资本配置,它可以大大影响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控制(包括人口、交通等)。

(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和深化改革。同时明确了“五大发展步骤”的概念,即“创新发展、全面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在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8届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还明确了国家发展目标在第13届5年规划期间,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记载了“发展理念年”。发展理念的形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落地实践。这对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政治的同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深刻改革和精心发展。实施“五种发展”战略,特别是具体的促进五种发展战略协调的途径,需要深入研究,深入了解理论和实践。

1.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理论先导

创新是人类通过发展自己来理解和改变自然的唯一方式。没有创新,社会就无法发展。促进积极创新需要理论,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某种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及邓小平理论使得政治经济具有不可抗拒的关联。在中国,创新总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施过程。

2.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理论基础

协调发展理念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协调发展的理论,是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的,是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其他社会制度的集中表现。协调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城乡发展,在中国二元结构结果之下,城乡差距尤为突出,城乡协调发展需要直面挑战,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向现代非农业产业转换,使得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发展水平日趋均衡,解决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的“就业难”、“雇工难”等问题,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释放新型产业活力,将深化改革以各种形式落地。由此,协调发展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结局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华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坚力量。

结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基本的理论。从西方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它的特点是适应中国社会,它的发展过程与中国社会相协调,其目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新的推理工具,揭示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并总结了新的推理成就,以指导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可以解决中国改革发展中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技术的进步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学方法的研究有一个起点,但没有一个明确的终点。它的提出是为了消除错误,保留正确,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新的思想、新思想、新战略,大力发展政治经济建设,适应时代的背景,满足人民的需要,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当代理性与政治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海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百年辉煌与思想精粹[J]. 社会科学战线,2021(03):1-16.

[2]顾海良.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J]. 教学与研究,2021(06):5-16.

[3]顾海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和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历程及其特质[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03):33-42.

[4]姜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百年光辉历程与理论启示[J]. 兵团党校学报,2021(05):80-85.

[5]顾海良.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象特征探析——基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现代史”和“形成史”问题的理解[J]. 经济纵横,202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