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普到科幻,体会科学之美——小学部编本科学题材作品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4

从科普到科幻,体会科学之美——小学部编本科学题材作品初探

袁丽敏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从1818年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00多年的时间,在这近两个世纪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科幻文学、科幻电影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从鲁迅先生大力译介科幻作品开始,到如今刘慈欣、王晋康等科幻作家已经走出中国,为世界所知。科幻文学作为新生代文学,已然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关于科幻文学的教学也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课题。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科幻文学教学,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绕不开、又鲜少尝试的话题。作为小学语文一线教师,笔者在认真研读教材、课程及国家政策后提出如下主张:科学类题材作品的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部编本小语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题材作品,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重要基石;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合理地将教材内科学题材作品加以整合,作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加以开发。


一、时代呼唤,学科需要,科学类题材作品的学习势在必行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新时代的教育事业应该为祖国培养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人才。这也是教育事业的使命所在。时代的发展,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为祖国培育勤于思考、乐于想象的新时代少年,培育跨学科的人才,培育仰望星空,憧憬星河大海的未来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总书记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曾指出:科技创新有赖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田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璀璨。

科学是人类以实验求证方式探索世界规律的思想体系,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同时,科学又是创新的,它以批判的精神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科学普及简称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幻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在习近平新时代,科学精神要有相应的传播方式,文学艺术与科学理性不能分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是科普文章和科幻小说的根脉,科普文章和科幻小说是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的外在表现形式,科普文章侧重于知识的传播,科幻小说则是掺入了科学事实和远景预测的迷人罗曼史。

小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总目标,课标中设置了阶段目标,如阅读方面:低年级的阅读的要求为关心自然和生命。而在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课标中还明确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指出:9年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写作方面:中年级在写作要求中明确提出,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高年级写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可见,课程标准遵循着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科学题材作品的涉猎。阅读方面,从加强对科普文章的阅读到对科幻小说了解的顺序,来开展阅读活动;写作方面,从不拘形式地写想象类作文,到能写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的想象作文来开展写作活动。这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二、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奠定学生科学素养基石

部编本小语教材在编排上切实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科学素养,重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重视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能力。小学部编本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开始,先后录入了58篇科学题材的课文,体裁包括儿歌、童话、散文、民间故事、小说等,设计4了个明确提出科学主题的单元,两篇想象类习作,分别是四年级下“我的奇思妙想”和六年下“写科幻小说”。纵观六年级12册语文教材,可以发现,部编本小语教材中科学题材的课文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1.涉及广泛:涉及单元广,从低年级的拼音、识字单元,到中高年段的阅读、写作单元,均有涉及。如一年上《洗手歌》出现在拼音单元,一年下《小青蛙》《动物儿歌》等出现在识字单元,更多的文章出现在阅读单元,还有的科学题材文章选入了习作单元,如五年上第五单元是个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学习说明文,学写说明文,单元收录了《太阳》《松鼠》两篇课文及习作例文《鲸》,这三篇文章都是说明文;涉及到板块广,从课内的精读文章到略读文章,从课文到课后阅读拓展,都采录了大量的科学类题材文章。如一年上壮族民歌《谁会飞》就出现在“和大人一起读”板块,二年上冰波童话《企鹅寄冰》出现在“我爱阅读”板块;延伸范围广,四年下“快乐读书吧”,提倡孩子们阅读科学著作《十万个为什么》,这是围绕单元主题“自然的奥秘、科技的精彩”所做的进一步学习延伸。

2.文章体裁多样。低年级的课文面对的是还刚刚启蒙的儿童,从认知的发展规律上来讲,他们还无法理解深奥、生涩的科学知识,但编者将科学常识融入到儿歌、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等体裁中,如《谁会飞》《洗手歌》《田家四季歌》等都是儿歌,《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是童话故事,《曹冲称象》是历史故事,《鲁班造锯》为民间故事……孩子们在读一读、讲一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了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中年级所选入的科学类题材文章体裁以散文为主,如汪曾祺的《昆虫备忘录》、布封的《松鼠》、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等,都是科学题材的散文作品。高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始涉猎到议论文体裁,如六年上《只有一个地球》,六年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都是以议论文形式阐述科学思想的文章,富有逻辑严密的特点。

3.呈现从读到写的学习规律。部编本教材中的科学题材文章在编排上呈现了从读到写、从写话到写文章的学习规律。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和《太空生活趣事多》两篇课文后,编排了写话任务,并给了以下提示:大自然真奇妙啊,请写下你心中的“问号”。这是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提出疑问。三年级下册在课文《昆虫备忘录》后面安排了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学生借助记录卡,把观察和感受写清楚。并在第五单元“想象单元”后面安排了习作《奇妙的想象》。四年级上册在课文《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后面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科技”单元,借助阅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千年梦圆在今朝》四篇课文,安排了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希望学生大胆想象,将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写出来,详细它的样子和功能。五年上在习作单元着重学习了说明文的写法,到六年级下,教材安排学生进行科幻文学创作。我们发现,科学主题习作的编排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从观察身边的大自然起步,鼓励孩子大胆想象,提出质疑,从实用文体着手,着眼于科幻文学创作,这样的编排,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

4.呈现由分散到集中的规律。一二年级科学题材文章总体上呈现分散出现的样貌,根据拼音、识字、阅读的需要,出现在各个板块中。到三年级下开始,科学、想象类的文章开始以单元的形式出现。两三篇具备相同或相似特质的文章集中出现,特别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归纳特点。同时,这些单元还明确提出了单元学习主题,如三年下第第五单元引用了爱因斯坦的名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不仅提示本单元选取的课文都是关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更提示从这个年段开始,对科学题材文章的选取,要从基础的科普类文章,逐渐向科学想象类文章靠拢。本册教材第七单元的单元提示为: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寻找。四年级下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为:蓝天、森林、大海,蕴藏着自然的奥秘;过去、现在、未来,述说着科技的精彩。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提示为: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这些单元提示中,频繁出现“奥秘”“科技”“科学”这样的字眼,对学生的成长期待是“寻找”“好奇”“思考”。这样的编写规律,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从自然界中发现科学,激发学生大胆的思考与探索,不断丰盈科学想象的翅膀。

5.呈现出从科普到科幻的编排规律。低年级科学类题材课文从科学常识起步,中年级逐步涉及科学原理、科学推理类文章,高年级开始真正涉猎科幻小说题材文章,总体上呈现出从科普到科幻的发展脉络。比较典型的课文如一年上拼音第九课《洗手歌》,二年上课文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下课文第17课《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都是以儿歌的形式传递科学常识的课文,一年上《小松鼠找花生》是一篇童话故事,二年上《曹冲称象》是一篇历史故事,课后阅读《鲁班造锯》是一篇民间故事,这些文章体裁多样,但都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描述了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富有启发学生心智的作用。从四年级下开始,关于科学推理、科学技术类的文章开始多了起来,如四年下《琥珀》、六年上《宇宙生命之谜》就是典型的科学推理类文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则是向儿童介绍新兴科学技术类文章,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篇真正的科幻小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作者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虽然被选入小语教材的科幻小说仅此一篇,但足以表明教材在编写上体现了从科普到科幻的完整脉络。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阿西莫夫的科学推理散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等文章,也表明科幻文学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地位,同时也是对小学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延伸。


三、合理归纳,单元开发,探索科学之美

教师要有单元学习的意识,在教学时有通观全局的意识,将科学题材的文章统合起来,打破单元的壁垒、打破年级的壁垒、打破体裁的壁垒,打破读与写的壁垒、打破课内与课外的壁垒、打破学科的壁垒,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构建大单元学习的体系。

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通过课本的学习,引导学生乐于了解科学常识、热爱自然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自然,在学习和观察中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如在教学儿歌《洗手歌》时,老师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要好好洗手呢?洗手有什么好处?”结合当前的疫情形势,为孩子科普洗手的知识。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些科普儿歌时,老师要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发现这样的科学现象,写下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并同时鼓励孩子们在课外通过阅读科学绘本、思考发现等方法解答自己的疑问,也可以亲手绘制自己的科学绘本,激发学生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的愿望。

中年级侧重培养方法。中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学写观察日记”“学写说明文”的内容,借助典型的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日记和说明文等实用文体的写法,这不仅符合这个学段学生的能力特点,也在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创作科学想象类文章奠定基础。学生在阅读、观察、写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能力,培养了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激发了表达的兴趣,获得了成就感。这是学习不可或缺审美体验过程和能力提升过程。

高年级侧重发现规律。高年级同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归纳、提升的能力,有一定的阅读积淀,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正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笔者通过对所任教的学校高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年级同学普遍对科幻文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动漫、电影、书籍中也对这一文体有一定的接触,但普遍还处于初步的认识阶段,因此,结合教材选文规律,笔者认为,在高年级开展科幻文学的阅读活动是非常有必要、有价值的。在高年级教学中,一线教师要树立单元意识,打破年级的壁垒、课内与课外的壁垒,可以利用本校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资源,采取“举一反三”的“类”的教学方式,搭建不同学科“TT”合作平台,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编排的规律,探索科学题材作品的特点,并借助自己发现的规律,创编属于自己的科幻作品。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从输入到输出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方法跳出了传统一篇一篇学习的禁锢,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教学可以按照“发现规律、创新表达、作品推广”的过程加以开展。

部编本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题材作品,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教师将这些文章整合起来,按类别发放到学生手中,引导学生回顾这些文章,并发现、梳理、归纳这些作品的特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思考:这些文章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们发现,在内容上,这些作品虽然都是以“科学”为素材,但随着年级的增长,涉及的话题由身边熟悉的事物向科技、自然、宇宙、外太空延伸;在表达上,这些作品同时具备科学性、文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在编排上,连续性文本较非连续性文本更多;在文体上,大多为科普类说明文,只有一篇科幻小说……

学习讲究举一而反三,教材中提供了学习的例子,教师要根据例子的标准为学生准备拓展的素材,以课文为核心,以拓展内容为辅助,综合考量,发现其中的规律。如在教学《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文章时,教师为学生拓展了《流浪地球》《恐龙星球》《爸爸的秘密》等几篇科幻类作品,引导学生破解科幻类作品的写作密码,学生发现,科幻作品离不开“未来”“科技进步”“时空旅行”“未来家园”“外星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要素;在叙述时,都有一个既定的主题,有对人类科技进步加以反思的,有憧憬未来世界发展的,还有对现有的地球充满忧虑的……在情节上追求一波三折的表达效果,并且,和其他所有小说作品一样,要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科幻小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正如曹文轩所说:“人性是小说的最后深度。”科幻小说要在叙述的故事表象下,努力去探究人性的光辉。

在大量阅读科幻作品,了解了科幻作品的基本特点后,教师鼓励学生勇敢创编属于自己的科幻作品,并鼓励学生持续性的创作。学生创作的作品可以在全班、全校进行展示交流,通过留言、点赞、笔谈等交流方式,激发学生进一步创作的欲望、获得新的创作灵感。学生的作品都是值得珍视的,教师在作品完成后,指导学生为作品的“出版发表”做一系列筹备,如绘制插图、设计封面、制作书籍腰封等。这一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审美意识,是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学习环节。

当然,课程的完整、高效实施,需要教师有综合的能力,大学科的理念。打破学科的壁垒,找到语文、科学、美术学科互相的交叉点和生长点,教师密切配合,TT合作。如在阅读科幻作品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上的困惑,可以安排一节科学课,邀请科学教师为学生拓展科学知识;在为自己创编的科幻小说设计封皮、插图和腰封时,就要邀请美术教师为学生做专业的指导。

从科普到科幻,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常识,感受到科学知识带给我们的便捷与趣味;在探索自然和宇宙中,感受星河的浩瀚、生命的可贵;在科学幻想的世界中,书写人性的美与探索未来的勇气。在学习与实践中,学生体验了科学本身严谨求真的逻辑之美,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探索与突破,学会了敬畏生命,崇尚真知、热爱生活、体验审美。这个跨越了整个小学六年的大单元学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之美,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在生活实践中,更交融到生生不息、永远探究的生命追求中。

综上,教学理念更新的一小步,也许会促进新教改前进一大步,更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大步。科学类题材作品是部编本小语教材中非常可贵的教学资源,希望借助这篇浅陋的文章,能与小语界同仁交流、探讨,以促进小语教学的优质开展。



参考文献:

[1]刘慈欣. 三体[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2](英)J.K.罗琳.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苏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苏)B.A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董友,张德广译.北京:长江出版社,2014.11.

[4]张汉如. 青少年创造力开发[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5]李景阳. 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吴永军. 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 蒋成瑀.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9.

[8]叶澜.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陈桂生. 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慈欣.关于科幻文学的一些思考[J].名作欣赏,2013(10).

[11]王泉根. 崛起的中国科幻与价值重构[J].中国图书评论,2013(12).

[12]贺天行.科幻文学:给你一颗仰望星空的心[J].中国教育报,2015(9)

[13]张红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想象力培养研究[D].江南大学,2015.

[14]张雪利.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创作研究[D].兰州大学,2017.


此论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部编本小语教材中科幻题材作品的教学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为GH20689



作者简介:袁丽敏,( 1981—) ,女,吉林省通榆县人,硕士,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校名师工程骨干教师,语文学科委员,长春市骨干教师,长春市语文教学精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