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探究

景颖

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

摘要:群体动力学指的是拥有相同目标的两个及以上成员共同组成的对群体,群体内的各个成员关系相互依托、影响,能够对任务凝聚力起到显著的影响作用。协作知识建构环境下的学习者往往只关注个人观点改进,缺少足够的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任务凝聚力的提升,影响到了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有效交互。本文基于群体动力学视角,对协作知识建构活动与群体动力学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并探讨写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方法。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协作知识;建构活动


在新时代,作为一种群体协作效应,协作知识建构已经成为了学习者相互交流沟通的一种基本形态,在这期间群体凝聚力将会起到重要作用。足够的群体凝聚力能够有效增强学习群体的团队意识,并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协作沟通的机会,提升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际的协作知识建构活动中部分学习者因为缺少归属感,任务凝聚力不足,导致学习交互质量下降。而群体动力学则能够在群体目标的系统性以及群体领导的统筹方面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从而提升交互深度与广度。

一、群体动力学与协作知识建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群体动力学与任务凝聚力

群体动力学也被称为团体动力学,是学习者在交互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促进协作进行的持续性动力,能够有效加速协作知识建构。任务凝聚力则是群体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受到群体结构、目标、领导、环境以及群体中的个体成员影响,能够呈现出为了解决群体任务紧密结合的一个动态过程。通常情况下,要想提升任务凝聚力,我们首先需要调动这五个层面的因素,使多名学习者能够进行更加高效的协作交流,完成协作任务。基于群体动力学视角,影响任务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负责组内统筹以及任务分工的群体领导如果能够采用积极领导方式,将会有效增强凝聚力。第二,目标的统一性是任务凝聚力产生的前提,而目标的实现过程则是形成凝聚的过程。第三,组内成员对群体任务拥有坚定强烈的实现愿望,那么任务凝聚力也就更强。第四,良好的协作知识建构环境能够提升凝聚力。第五,组内个体成员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彼此的接纳程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任务凝聚力[1]

(二)协作知识建构与任务凝聚力

协作知识建构就是观点持续改进的一个过程,参与的学习者需要对群体知识的深入研究通不负责,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学习者将会不断进行协商交流。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任务凝聚力就是聚集组内成员力量,推动观点持续改进和完善的关键因素。组内成员会在集体荣誉感的影响下分享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他人的看法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任务凝聚力还能够促进群体达成共识,让学习者的信息整合能力大大增强,并使学习者能够积极和他人进行研究讨论,形成集体智慧。

二、基于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探究

(一)组建凝聚力小组

组建凝聚力小组是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的首要前提,是促进学习者进行协作知识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主要路径。通过组建凝聚力小组能够为学习者的情境创设探究、主题建构梳理、小组规划、任务目标设置以及任务分工等等提供一个团体协作和知识交互机制,是重要活动进行的重要载体。

首先,开始营造活动环境,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具有启发式特点的探究情境,来帮助学习者理解本次课程的内容主题,激发学习者探究欲望。在之后教师引导学习者进行头脑风暴,鼓励他们说一说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知识点,为了符合凝聚力小组4~6人的人数设置,教师需要合理设置知识点的数量,并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其次,进行小组规划,学习者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研究。而每个小组拥有多名成员,为了避免小组成员因一时兴起随意选择协作探究内容,在后面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因为不喜欢导致组内关系紧张情况出现,在进行选择之前教师需要确保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对知识点有深刻清晰的理解和认知。教师除了要给予权威性的资料之外还需要给予学习者们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凝聚力小组的民主氛围和接纳度,在选择小组长以及副组长的过程中各个小组应该以投票的方式进行。再次,合理设置任务目标,分成三个具有影响力的子目标,每个子目标2学时,经过组内讨论将目标进一步细化。最后,进行任务分工,根据细化后的子目标进行任务分工,明确组内个体的责任,并确保个体责任与小组目标的一致。在任务分工期间,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小组的任务分工情况来实时动态调整组内任务和具体的安排,保证任务分工的合理性。

(二)组内协作知识构建活动

个人建构的知识未必合理,因此需要学习小组经过多轮互评和互改才能够完善知识建构。小组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组内的各个成员将自己的论证材料以及个人观点等呈现在建构平台中,实现知识的共享的,并在这一过程中由组长负责填写贡献度量表[2]。之后,开展协商理解,小组成员需要浏览其中的观点意见,在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经过讨论反思自己的观点想法,从而形成新的看法建议。组内的其他组员需要对个体表达出的新观点以及相应的论证材料,针对其中的不足和错误表达自己的修改看法,并对其中的优秀观点进行在哪上,吸收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来完善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加入某个小组询问组内成员赞赏以及修改的理由,组长也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记录贡献度量表。最后,小组成员结合协作知识建构实际情况对观点进行反思以及动态调整,直到观点趋于完善没有可以改动的空间,并达成组内成员的共识,组长将观点汇聚成讨论结果,为之后的组间辩论做准备。

组间辩论比个体学习效果更强,在形成组内共识之后,各个小组将自己讨论结果进行展示,同时观察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之后开始组间辩论,由某一小组提出问题开始,向其他小组提问的同时各个小组进行竞争答题,各个小组长要将新观点纳入贡献度量表中。针对一轮辩论无法解决的观点问题,可以对问题进行修改并再次开展辩论。若是存在多次辩论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加入并共同进行讨论,教师在不直接给出答案的基础上以权威性资料的辅助来引导组内成员讨论解决,促进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顺利进行。各个小组的成员会在不断辩论中优化本小组的观点,形成深层次集体智慧。最后开展评价和反思,各个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并反思自己观点的改动空间,达成观点共识之后梳理和总结知识点,由教师进行评奖和赞赏。

(三)整合协作知识建构

在整合阶段,各个小组的个体成员将继续调整和完善自己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若出现认知偏差则回到组间建构阶段讨论补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每个小组的实际建构情况给予指导意见[3]。达成共识之后由小组长总结和凝练讨论结果,将集体智慧转换为组内成员的个人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促使学习者利用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体动力学和常规教学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别,前者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是新时代一种先进教学理论。基于群体动力学要想进一步促进协作知识建构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方面我们要凸显组内各个成员的群体性,另一方面则需要把握成员发展和群体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需要从组建凝聚力小组、组建建构活动开展以及整合协作知识建构三个阶段开展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促进学习者的综合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爽. 群体凝聚力驱动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活动设计[D].江南大学,2021.

[2]王小根,杨爽.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的协作知识建构活动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1):55-61.

[3]沈丹丹.协作知识建构如何促进深度学习[J].教育家,2021(3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