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农业协同促进林下经济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林业农业协同促进林下经济融合

李健

广西梧州市龙圩区新地镇林业工作站 广西 梧州 543103

摘要:林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林业经济的概念和内涵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通过各种实践探索其新内涵,拓展其新的发展空间。当前,随着扶贫开发和农村振兴战略任务的实施,一些地方已经把林业特色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林业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息息相关。它不仅促进自身转型升级,还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帮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

关键词:林业;农业协同;林下经济;融合措施

1农业与林业协同发展的依据

1.1产生的依据

“林下经济”(Non-timberForest-basedEconomy)一词源于仲崇玺在2003年《林业勘察设计》发表的《对发展林下经济开发北药种植的探讨》,在国际上被广泛称为农林复合经营(Agroforestry)。“林下经济”是对《森林法》内涵的扩展。《森林法》规定,林下经济在公益林中实施的前提是不影响其公益属性,可见,发展林下经济的范围大,从经济林扩大到公益林。其萌芽于复合经营(经济)、多种经营,是包括林上产业、林中产业和林下产业在内的一种集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于一体的循环性农业发展模式,具有综合经济系统、立体生态系统、复合应用系统的3大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个产业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加,对于土地功能的属性要求日益迫切。在当前耕地首先要严格保证粮食生产的要求下,非粮用地势必强制缩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用地需求平衡的矛盾加剧。如何既确保粮食生产面积,又能促使果蔬、畜禽、中药材等产业持续发展,有效的办法是采用“1(林)+N”模式,复合经营用地,发展多种经营,努力压缩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面积,果蔬、畜禽、中药材等进山,林业与农业协同发展,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实现经济、民生、生态的协调发展。在博弈中找到各自的发展境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1.2存在的意义

林下经济是一个“一地多业、一林多境、一园多效”的新兴产业,国家立法保护其发展。它具有多重功能作用,从林业生态层面解析,可以丰富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从林下经济创造的产值分析,农民在林下经济上复合经营的效益远远大于单一的种树养山。由此,从政策性强制护林变成业主的主动护林,其管理成本、管理难度显著下降。从生态的社会效益层面分析,林下经济是以绿色经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进步,基本做法是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复合经营指数,走促进生态发展受惠于人之路。从发展前景分析,它的持续性强、投机性少。国家通过林地确权激活经营机制,可以选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调动各方积极性,从而使农民专心护林,吸引产业要素主动投入融合,以此促进产业兴旺,致富渠道拓宽,绿水青山的后劲不断强健。

2农林业协同发展的办法

2.1三种资本综合投入的权衡

研究表明,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对林农参与林下经济经营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社会资本对林农参与林下经济经营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对林农参与林下经济经营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对此可以这样理解,自然资本包括林地等自然资源;社会资本为管制调控的政策性手段;物质资本为自身投资经营能力。需重点关注林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林分结构优化与森林砍伐指标奖惩调剂等。鉴于山区条件的特殊性,没有适度规模的林下经营,其集约程度难以有效提高,在林地的流转中可能要涉及森林砍伐的问题,对此砍伐指标要进行统筹调整,本着“砍密留疏、砍劣留优、强度适中、照顾均匀”的基本原则开展。要关注一些农户(实体)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经营环节均表现出一些生态不友好行为,体现生态行为决策兼具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特点,是导向性问题。对于无规模发展林下经济的地方可以不下达砍伐指标。同时可考虑林苗指标或奖补政策的互通调剂。砍伐、间伐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林分结构,而不是光山再造生境。

2.2结合区域特色发展林业主导产业,提高农村富民能力

目前,许多地方林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了更好地实现林业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该努力挖掘当地的绿色资源,借助林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通过建设区域特色林业产业,不断完善区域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要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花卉、种苗、粮油等适合本地区的林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首届林业经济模拟考试,可以拓宽当地农业发展的渠道,也可以促进传统农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作为相关职能部门,我们应该结合自然资源,瞄准适合本地区的林业产业,将其作为农村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例如,甘肃省陇南市辉县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体现在苗木产业上。为了进一步促进该地区农业生产,我们需要抓住苗木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发展高效生态复合经营模式,推广和使用良种苗木。如今,这一林业主导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的一大特色,进一步建设苗木产业基地,促进农村发展,形成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高水平,进一步增加附加值。

2.3创新多种经营模式

林下经济的产业表现有4种基本模式:产品式、体验式(采摘观赏)、科普式、休闲式(康养)。但各地各类性质所有制的实体与农户经营业态不同。每种模式的业态与规模强度不同,市场定位也不同。要打造林果、林油、林菌、林药、林茶、林游休闲等多元立体种植、多种要素融合(文化、科普、旅游、科研)一体的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诞生地,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有着样版作为指引,该村从资源索取开矿的竭泽而渔,到生态修复的全程休闲科普、体验,每天游客络绎不绝,林下经济、多种经营、将资源入股使村民变股民,从而成为该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基于此,林业主要依照法律与当地习俗定位发展目标,鼓励跨地域经营,只要合规合法均可招贤纳士。对此,可借鉴浙江省发展“省外林果业”的做法,农民面对自身资源短缺,走出家乡发展自己,在国内外租地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单位面积的复种指数,从而实现自身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这为林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创造资源综合利用与效益最大化作出有效探索。

2.4精准融合保障扶持政策

国家对于林下经济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除了新出台的优惠政策外,要对纵横向科研经费、项目给予打包使用。加强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对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稳步推行农户信用评估和林权抵押相结合的免评估、可循环小额信贷,给予林下经济产品、产业链各环节的优惠支持。扩大森林保险补贴范围,优惠费率,地方财政补贴保费。探索建立森林抚育财政补贴政策,继续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提高中央财政补偿标准,将林下经济产品纳入补偿对象。

结论

离不开林业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的结合,需要各国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要加强林业市场培育,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施“互联网+林农”产业,发展电子商务,线上线下结合林农,拓展林农经济市场,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单红旭.参与式理念指导下的林下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李文军.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9(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