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王晓静 马平 李维山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双时代背景给高职医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带来契机,其次临床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是医学发展的要求,再者医学双重属性的学科特点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均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引导高职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高品格、高专业水准的医学优秀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作为医学教育的工作者,将课程思政的理论融入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以实际行动助推“健康中国”战略。

1高职院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1.1双时代背景给高职医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带来契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推动人文素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2]。这两个时代背景给高职医学生进行课程思政,即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带来契机。

1.2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教育理念与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服务开始关注人的生命质量而非单纯的治疗疾病,尤其是国内近些年因医患关系不信任而出现的辱医伤医恶性事件,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我国现阶段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3],在医学发展不断深入和医患关系紧张的双重背景下,单纯培养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医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患者的医疗需求,如何提高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1.3医学二重性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双重属性。医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氛围在实践中逐步被减弱,出现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素养。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医学生除了精湛的医学专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培养极高的职业道德与修养,使医学生们日后成为有责任、有道德、有担当的仁心仁术的好医生。

1.4强化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提升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作为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教师要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且医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医学实践性极强的特点,医学生往往过于关心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而忽视医生职业道德、人际沟通交往技能、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融入思政教育,在重“术”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职业道德、友爱奉献等医德内容的弘扬与阐发,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医德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成为具备高尚医德品质和崇高敬业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

2高职院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2.1设计第一课堂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2.1.1设计课程思政目标及内容

传统临床医学的课程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忽略知识内容中蕴含的价值引领元素,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应当转变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寓价值引领于专业知识传授之中,以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因此,以临床专业课程教师为主导,重新审核临床医学课程教学大纲,对各门课程、各章节思政元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修订。针对课程培养目标逐门课程、深入挖掘临床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充分利用专业课程的特色资源,梳理专业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共通点和关联点,提炼出课程中包含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社会责任、无私奉献、人文精神等医学生职业素养要素,使其转化成培养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生动载体,推进该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充分显现。

2.1.2设计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思政元素

专业课教师应理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专业课程中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设计灵活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根据思政元素和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挖掘的思政元素应在适当的时间节点、适当的教学情境,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和实训环节中。可以选择在授课课堂上结合思政切入点直接导入思政元素,或采用探究式、互动讨论式、体验式等为载体形式融合思政元素,使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灵活,不断地提升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也可结合德育教案案例和最新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改革,把思政教育的各种元素如自然的、鲜活的、富有吸引力的融入到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当中;改革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案例导入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主题辩论法等,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2.2搭建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教学平台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深入、广泛挖掘、提炼与课程相关的思想内涵,从新闻联播、学习强国APP、知网、万方数据库、手机资讯、网络时事热点话题、临床案例及名人、先进、模范、英雄事迹等收集思政案例、图片与视频。教师在学习通上建立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导入相关的思政视频、图片或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课后手机登录学习通观看,通过问题链开展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究,并要求学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在线观看、阅读、讨论、提交作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步实现德行修养的自我完善。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2.3开展第三课堂课程思政能力培养

2.3.1学生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社团活动、读书活动、义诊活动等为主要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收集古今中外名医在先进、模范、英雄等高尚医德修养方面的事迹,组织学生在晚自习规定时间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后书写读书体会,并开展辩论赛,每周开展1次活动,评选出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且优秀的读书体会和辩论赛成员在班级展览园地展览。通过此活动学生从被动接受思政知识转变为主动去学习思政知识,开发出富有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思政教育方式。

2.3.2学生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的培养

以专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暑假专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如考察社区医疗服务站、家庭医疗保健等各种医疗卫生活动,参与医疗实践。一方面将思政教学与医学专业实习活动相结合,加深医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增进对患者及生命的关爱与尊重,在理论知识内化的基础上,促使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态度、品质和行为发生根本的改变。另一方面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点,调动创造性,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交往与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产生崇尚医学、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职业责任感和高尚使命感,加深对自由、平等、爱岗、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把握。

2.4完善课程体系考核评价机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完善课程体系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将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模块的考核比例压缩至70%,将课程思政模块的考核比例提高至30%,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评价要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且评价手段不能固定局限某一种形式,要在专业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加入思政有效性过程评价,评价主体、方法和形式应该呈现多元化,可以通过学生课堂发言、线上讨论、心得书写、课外实践活动等过程来考核课程思政成效,要侧重教学过程评价、思政教育效果评价、专业能力素养评价等等。课程思政模块的考核重点考核学生是否树立相应法律意识;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是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且考核应尽量以问题为导向出发,将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培养作为重要考核目标,根据思政目标的实现情况,调整教学设计和方案,让课程思政真正见功见效。

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意义

教学团队挖掘出一批思政元素,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实施课程思政案例,成功推行“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并依此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措施。研究成果预计在学院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应用并推广,同时在兄弟院校间进行资源共享、交流、探讨,并达到抛转引玉的目的,实现全范围、全覆盖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吃透文件精神,不断强化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培养出全方位发展、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临床医学课程思政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需要线上和线下结合、学校内和学校外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结合。通过设计三个课堂课构建高职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妍.基于中医药文化基因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48-49.

[2]高金.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工业大学,2018.

[3]郑盼盼.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眼科教学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1):36-37.

基金项目:济源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课程思政、课堂革命示范课程项目(2021-76)

王晓静(1983-),女,汉族,河南鹤壁,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细胞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