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水工建筑物造型的要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浅谈 影响水工建筑物造型的要素

陆坤 高坤

郑州黄河河务局惠金黄河河务局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近些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及人们对于审美、生态等各方面要求的提升,水利工程己成为了多学科共同参与的领域,从建筑学角度来说,水利工程建筑物主要是指用于对水利设施及各种设备容纳和保护,以及与设施相配套的一种水利工程建筑物。本文研究的立足点即为从建筑学角度来定义的水利工程建筑物,主要包括一些水闸、泵站以及水利工程配套的生产生活管理用房。

关键词:水工建筑物、造型、关系、要素

1、建筑功能要素

水工建筑物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其水利功能。如前文介绍水利工程建筑物基本概念中提到的,水工建筑物有多种不同的功能。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功能主要包含: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整治建筑物、专门性水工建筑物。实际上水工建筑物的水利功能有的时候并非单一,如溢流坝、泄水闸都兼具挡水与泄水功能,又如水闸有时兼具挡水、泄水及通航等多种功能。同一区域内也有可能包含多种功能不同的水工建筑物,如三峡坝区包含了防洪、发电及航运三大功能,由大坝、水电站、船闸、升船机等水工建筑物组成。功能不同,建筑物所呈现的形象就不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一种较为固定的思维模式: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设计要以经济高效为目标,仅满足其水利工能的要求即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单一功能的模式己经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功能单一的基础设施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水利工程建筑物作为国家的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地处城市,还是郊区和乡野,仅仅满足其水利功能的要求,在当代社会,都是一种资源浪费。水利工程建筑物应当同时承担以人为出发点的公共功能,拓展使用功能,从而加强其与人的关系,满足“城市固有的多样复杂性特征”。在拓展使用功能方面,水利工程有其特有的优势,可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进行整合利用。时间上,可利用水利工程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特点,结合其不同时间自身结构、自然要素变化等特点,挖掘公共功能,例如防洪闸不同季节水位的变化可以带来不同的游玩体验;空间上,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原始功能,拓展亲水休憩、水利科普、满足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公共功能。

2、地理要素—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指地表的形态,即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我们建筑设计中经常涉及到的地形一般包括平地、滨水和山地等。平地地形对建筑设计的限制很小,建筑造型的生产主要由地形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使用功能、文化、气候、审美、技术结构等决定;滨水地区的建筑则需考虑到岸线、水位、河岸景观等因素;山地地区的建筑造型则需在体块上需考虑与原始地形的结合,地形成为建筑造型生成的重要依据。地形对建筑设计造型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貌、地质和植被等,设计中必须充分了解这些因素与场地建设的相互制约关系,通过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从而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须的物质资源,也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某一地区的地形结构特征是这一地区建筑造型生成的一个基础因素。从小范围看,一个建筑物造型的产生,基础工作就是去分析场地的地形特征,从大范围看,一个地区的建筑造型必定与其所在地区的地形地结构有着很大的关联,并在时间的积累下,成为了这个区域特有的形式。历史上各个地区人们的理想空间图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的地形结构特征有关。我国西北方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幅员辽阔、降水较少,因此建筑造型多为敦实厚重,而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降雨量大,因此建筑造型较为轻盈灵巧,以江南地区典型的水乡建筑造型为代表;西南地区山地较多,地势崎岖,气候潮湿,因此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干阑式建筑,顺应地形;中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因黄土具有直立的特点,同时气候干燥、木材较少,利用原始地形的窑洞便成为了这个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等等。

水工建筑物是依托于水的建筑,属于广义建筑的一个门类,因此水工建筑物的造型与地形的关系也遵循建筑造型与地形的关系,地形不同,水工建筑物所呈现的形象也千差万别。山地丘陵地区的水工建筑物的配套设施、管理用房等则遵循上文分析的山地建筑的特点,如部分嵌入山地、局部架空等等。平地地形上的水工建筑物的造型则较为自由,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可根据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设计适应环境的建筑造型。建筑在文化本质上是人类所创作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展现于大地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它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它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应,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建筑的创作离不开文化的约束。水利工程建筑同样属于建筑的范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设计师在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当地历史、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水利文明等多方面因素,不仅要考虑物质环境,还要考虑精神环境,用特定的设计手法来唤起环境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根植于文化的适宜形象。我国的水文化历史悠久,以诗歌、碑刻、绘画、传说、信仰、祭祀、民俗以及科学著作等方式记录并流传,它记录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灾害、社会变迁等,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应汲取传统水文化中的优秀的部分,摒弃落后的部分。传统水文化对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设计也应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保护并传承当地优秀的水文化,例如在水文化民俗活动盛行的地区,建筑设计可以在空间形态上考虑为居民提供水文化活动的相关场所;在太湖楼港地区,水利建筑物的设计也应在造型上体现其特有的楼港文化。现代水文化应在汲取传统水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融合当代科学合理的经验,使其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对水利工程及水利建筑物起到良好的指导和制约作用。工业革命以来,快速发展的现代主义建筑模糊了建筑的地域界限,各个城市都被单一的方盒子笼罩,外形千篇一律的建筑割断了地方与历史的联系,割断了文脉,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文化沙漠”。相对于使用功能多样性的城市建筑物,功能较为单一、环境背景较为局限的水工建筑物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功能至上的水利建筑物,多是以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方盒子的形式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的对

比,成为了环境的入侵者,充满了不和谐感。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逐渐在各个方面开始了文化的觉醒。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的建筑师,如王澎、刘家坤等,关注建筑地域内涵的挖掘,许多优秀的弘扬民族文化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运而生。而水利工程建筑同样作为地域文化特别是地域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应增加设计中关于地域文化方面的关注度。地域文化可以为水利建筑提供丰富的素材。设计前,设计师需要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包括当地的历史、传说、重要的历史建筑遗存、当地的民风、民情、生活习惯等,设计时从中选择素材。古罗马哲学家圣.奥古斯丁认为,符号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代替另外一种事物。美国学者M.李普曼在《当代美学》中将符号定位为“一切基于约定俗成,能够代替某些其他事物并能够被理解的东西”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建筑的符号正如人的语言,向观者传递信息,显示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2s]徽州地区的马头墙、江南地区的人字顶、西藏的边马墙等都是典型的地域文化符号,设计中可以引入这些地域文化符号。再如剪纸、漆器、皮影戏等地方传统艺术,还有宗教信仰、典故传说等都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4总结

水利工程属于社会的公共设施,它除了满足它自身水利功能方面的要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娱乐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承担着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所以,在一些关注到地域文化的水利工程建筑物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当地的历史典故、文化符号等,地域文化的注入,使得水利工程建筑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千篇一律,而是有灵魂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利工程建筑物在功能、文化内涵、设备技术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水利,并在不停地发展变化。功能方面,水利功能是决定造型的基础,休闲游憩、教育科普、满足大众审美等功能的拓展是资源整合的必然趋势,功能的多样化也使水工建筑物形象突破以往的单调,使其更加丰富有趣。不同的地形地貌,对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感受、立面表现等都有影响,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建筑与其所处的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胡仁禄.当代建筑造型构图技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

[2]王一鸣.我国体育馆建筑造型设计研究.[J]建筑设计及理论,2010.02

作者简介:陆昆(1985.8-)男,汉族,修防工高级工,本科,工作于郑州黄河河务局惠金黄河河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