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甘结合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情况及治疗措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3

川陕甘结合部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情况及治疗措施分析

杨军成 李鹏 冯彩艳

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广元 628017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情况及治疗措施。方法:2019年1月到2021年8月,选取78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进行研究。结果:主要感染部位是眶下间隙、咬肌间隙,主要感染病因是牙源性感染、腺源性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均对甲硝唑、甲硝咪唑、氯甲硝哒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78例患者入院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所使用抗生素与细菌培养药敏实验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患者感染控制良好,功能与颌面部外形恢复良好。结论:川陕甘结合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主要感染细菌多为革兰氏阳性细菌,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敏感抗生素具有良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原菌;药敏试验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常见急性口腔颌面部疾病,早期确诊、准确治疗方案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升治愈率,改善预后的关键[1-2]。若不能及时处理感染,或处理不当,感染可迅速恶化,最终形成多间隙感染、重症感染、脓毒血症等,威胁患者生命[3]。我院地处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条件落后,地区群众健康知识相对落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病率高,往往发病即是重症,治疗困难,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因此,确诊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后,需第一时间应用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在获得药敏实验结果前为了取得最好的疗效,我们开展本研究。本文针对川陕甘结合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展开相关报道。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年1月到2021年8月,选取78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研究。男性有43例、女性有35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49.72±14.24)岁;入院时间最短3d、入院时间最长20d,平均(11.64±5.28)d。

1.2方法

收取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应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汇总统计患者的感染情况、药敏结果、用药情况与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结合药敏结果,为患者提供相应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感染部位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时进行切开引流,应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给予普通培养基持续接种24小时、厌氧培养基持续接种48小时,观察获取病菌的实际形态,并进行染色镜检,鉴定病原菌实际类型,进行药敏试验。若患者属于重症感染,经验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与硝基咪唑类药物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是SPSS 22.0。

结果

2.1感染情况分析

眶下间隙及颌下间隙是主要感染部位;牙源性感染及腺源性感染是主要感染病因;草绿色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感染病原菌。见表一。

表1 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n/%)

临床项目

例数与百分比

感染部位

眶下间隙

23(29.49%)


颌下间隙

20(25.64%)


咬肌间隙

15(19.23%)


颊间隙

8(10.26%)


翼颌间隙

6(7.69%)


咽旁间隙

4(5.13%)


颞间隙

2(2.56%)

感染病因

牙源性感染

45(57.69%)


腺源性感染

27(34.62%)


外伤性感染

6(7.69%)

感染病原菌

草绿色链球菌

20(25.64%)


金黄色葡萄球菌

19(24.36%)


肺炎链球菌

14(17.95%)


普氏菌

10(12.82%)


米勒链球菌

9(11.54%)


溶血性链球菌

6(7.69%)


2.2药敏结果分析

78例患者均检出病原菌,草绿色链球菌对万古霉素、甲硝唑、甲硝咪唑、氯甲硝哒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甲硝唑、甲硝咪唑、氯甲硝哒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甲硝唑、甲硝咪唑、氯甲硝哒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见表二。

表2 病原菌的药敏结果(n/%)

抗生素药物

草绿色链球菌(n=20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n=19例)

肺炎链球菌

(n=14例)

青霉素

19(95.00%)

18(94.74%)

12(85.71%)

克林霉素

8(40.00%)

10(52.63%)

12(85.71%)

庆大霉素

5(25.00%)

1(5.26%)

8(57.14%)

头孢曲松钠

6(30.00%)

18(94.74%)

2(14.29%)

环丙沙星

4(20.00%)

4(21.05%)

4(28.57%)

多粘菌素 E

14(70.00%)

14(73.68%)

3(21.43%)

氨曲南

16(80.00%)

15(78.95%)

8(57.14%)

左氧氟沙星沙星

11(55.00%)

11(57.89%)

6(42.86%)

万古霉素

0(0.00%)

1(5.26%)

0(0.00%)

亚胺培南

8(40.00%)

1(5.26%)

0(0.00%)

甲硝唑

1(5.00)

0(0.00%)

0(0.00%)

甲硝咪唑

1(5.00)

1(5.26%)

0(0.00%)

氯甲硝哒唑

0(0.00%)

0(0.00%)

0(0.00%)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0(0.00%)

1(5.26%)

0(0.00%)


2.3治疗结果分析

78例患者经使用敏感抗生素及切开引流换药等治疗后,均治愈出院。

讨论

确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后,临床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切开引流,并术后积极换药,持续减少渗出,预防新脓肿形成[4]。但在切开引流治疗期间,多联合抗生素全身治疗,才能有效抑制病原菌持续繁殖生长,避免病情持续发展[5]。临床认为,即便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情相对轻微,也需早期切开引流并给予抗生素对症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若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更需早期对症治疗。由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病情一般较重,而药敏实验不可能很快出结果,因此我们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实施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统计分析出我院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致病菌多为草绿色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78例患者经验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抗生素治疗结合及时的脓肿切开引流,患者症状减轻,保证了生命安全。

综上可知,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在无药敏实验结果时经验性使用敏感抗生素全身用药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薛午申,臧庆辉,王志平. 脓肿切开引流联合高压氧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7):72,80.

[2]郑宏雨,李紫璇,牛志兴,等. 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回顾性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0,55(12):952-957.

[3]曹兴军,王佟辉. 封闭负压引流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效果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2):109-111.

[4]蒋建平,高炳菊,邱宇,等. 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技术在38例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16(4):352-356.

[5]金煌,钱磊,王淑芳,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学特点、炎症因子及相关因素探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0,15(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