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对心血管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控制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风险管理对心血管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控制价值

罗景怡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443000

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风险管理对心血管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控制价值,并对风险管理的内容及其主要的护理执行措施进行分析。方法 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随机选取入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按照随机均等分组法,对照组采取使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状况,重点分析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数据,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由两组数据对比可知,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采取使用风险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对于预防患者的突发临床事故等具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血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控制

对于护理工作而言,风险发生率较高的科室当属心血管内科,该科室的患者年龄偏高,并且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并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很大,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该注重风险事件的防控,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预判,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而降低危险发生率。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随机选取入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本文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120例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两组,各组60例。其中对照组中的男女比例为40例:20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38例:22例。所有患者的年龄范围处于35-80岁,平均年龄为(63.37±4.48)岁,资料可用于比较。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在患者进行检查时予以协助,观察基本的生命体征,并对饮食以及用药进行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风险管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风险管理小组的成员主要包括高级护理人员及心血管内科护士,参与风险管理的成员,在开展护理工作前,应该对其护理技能以及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强化风险预判意识,并且在培训之后接受相关的考核,考核达标后才可以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此外,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制度标准执行。

1.2.2准确评估患者自身的风险因素

通常老年群体更容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并且该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病情恶化的速度也非常快,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具有十分严重的危害。患者罹患该病后,身体器官及机能会受到严重的损伤,导致发生并发症,对此,护理人员在尽心护理时,应该注重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可能出现的坠床、烫伤及跌倒等风险及用药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同时,需要加强日常护理工作,避免压疮、心肌梗塞及心绞痛的情况发生。

1.2.3保持环境卫生

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中,每天应该做好基本的卫生,并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流通,确保温度在25℃左右,湿度在60%左右,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及互动等。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压疮、跌倒、护理操作不当、急救处理不当,采用(风险事件发生例数/总人数×100%=总发生率)的方法计算,将结果统计后比较。另外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满意度情况,采用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指标进行评价,非常满意处于(90分以上),满意处于(80-89分),不满意处于(79分以下);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人数×100%,将计算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对比数据均采取使用SPSS25.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检验采取使用625f5d8867935_html_118ddb538510bb66.gif 完成,计量资料主要使用标准差(625f5d8867935_html_c0c1af88a1fe879a.gif )表示,采取使用t检验,若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则说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组别

例数

跌倒

压疮

护理操作不当

急救处理不当

总发生率(%)

对照组

60

1

0

0

0

1(1.67)

观察组

60

1

1

2

2

6(10.00)

625f5d8867935_html_118ddb538510bb66.gif






8.521

P






<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要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具体数据见下表2。

表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对照组

60

50

9

1

59(98.32)

观察组

60

1

1

2

51(85.00)

625f5d8867935_html_118ddb538510bb66.gif





12.836

P





<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除了本身病情的影响,患者的器官功能也会有所退化,其基本生活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基本活动期间患者非常容易发生下床跌倒或坠床等常见但无法预测的风险,一些重症患者甚至可能因为排便过于用力而发生心肌梗塞,护理人员必须要重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风险因素;除了上述常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还可能在药物配送上出错,对于一些服药种类过多的患者,护理人员可能在给药剂量上出现偏差,患者很可能因此而遭受巨大的安全威胁;此外,心血管内科每年会有一些新晋护理人员,这些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对一些护理操作不够熟练,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这很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管理因素也是一种风险因素,也需要引起重视。而风险管理将患者与护理人员都纳入到风险管理范畴中去,通过制定风险防范措施、风险管理制度、加强风险培训等措施来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更加系统、全面地预防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在观察组护理工作中采用风险管理模式,结果显示,本组无论是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还是护理满意度,与常规护理风险的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使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心血管内科的护理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中的安全性,同时对护理整体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并具有显著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庞尔平,张丽娟.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及预防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1):3014-3015.DOI:10.19435/j.1672-1721.2021.21.029.

[2]袁婷婷.优质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1,31(02):127-128.

[3]涂海华.护理风险管理在接受桡动脉入路PCI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介入导管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12):56-58.

[4]王妮.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应用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09):1233-1234.DOI:10.19435/j.1672-1721.2021.09.026.

[5]庞红梅,杨雅荔.当把风险管理实施到心血管疾病护理中[J].东方养生,2021(03):34-35.

[6]单诗晨.风险管理对心血管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4):238-239.DOI:10.15912/j.cnki.gocm.2021.04.112.

[7]蒋萍,曾凤娇,罗伟华,胡晖.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及干预措施[J].名医,2020(19):136-137.

[8]陈爱华,史英宣,张佳宁,吕春艳.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15):162.DOI:10.19738/j.cnki.psy.2020.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