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图书出版赋能科技创新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3

科技图书出版赋能科技创新思考

吴汀

南京大学出版社,江苏省南京市 210093

摘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科技图书出版指出了未来发展的道路。科技图书作为体现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对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学成果转化水平,以及建设科技强国,呈现出无以替代的作用。深入分析科技图书出版对于国家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必要。本文就科技图书出版赋能科技创新进行了分析,以期推动我国科技出版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


关键词:科技出版;科学传播;科技创新;方法建议


科技对于人类来说十分重要,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虚拟现实、互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迭代发展迅速,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已经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息息相关。我国想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当前,我国在一些如航空航天、特高压发电等关键领域已经掌握了尖端技术,在超级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水平也居于国际前列。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依然明显,产业整体竞争力一般,高水平企业不够多,国民整体科学素养一般,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够高,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出版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科技突破的重要部分,科技出版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赋能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1.科技图书出版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1.1从概念角度分析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由来已久,但创新理论是在20世纪初逐渐发展起来的。创新是科学知识的第一个有效公共传播,科学发现只有有效地出版才能成为创新。因此,仅有科学发现是不够的,如果科学发现没有进行传播,那么无论是在科学还是技术层面都无法称之为创新。可以说,科技图书出版是记录推动人类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创造,只有借助出版物,才能直接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和物质财富。

从科技传播角度来说,科技期刊文章发表更有时效性,而在对科学技术的全面性、整体性表述和体现方面,科技图书出版占有优势。实际如今,科技界已经不太过于区分图书和期刊,读者也并不关心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图书还是期刊,这些都是知识呈现的手段和平台。在科技出版界,已经有很多人在尝试打造书刊协同,尤其在科技知识的内容呈现数字化之后,科技出版会对科技创新进行全面推动。杨金荣[1]认为,科技出版的潜在作者和读者队伍都在迅速壮大,科技学术出版将在不远的将来与人文学术出版比翼双飞。

1.2从历史角度分析

柳斌杰[2]提出:出版业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人类创造的一切思想、知识、科学、技术,都是通过出版产品记录、保存、传播和继承下来的。没有出版业,就没有人类永恒的记忆。

虽然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国家,而在过去的西方并不重视科技传播。世人熟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知名画家,但少有人知道他也是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建筑工程师等等。达芬奇大量的科研手稿在16世纪没有出版,导致了许多科学成果延后了几十年才被发现。同时,中国古代对于科技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历来也不是很重视。秦始皇焚书坑儒,科技类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并不在焚烧范围内,但也很少有流传至今的,与之相反的是“圣经贤传”,却总被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保留下来。[3] 清末,在救亡图存的现实需求下,近代科学被当作富国强兵的利器,才开启了曲折的中国化进程。

近年来,科技图书出版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科技图书出版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从国内外科技出版的发展史来看,现代科技出版比现代科技出现晚,中国科技出版比西方出现晚。而且长期以来,科技出版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未被深入研究和发掘,如果一直局限于“坐而论道”,很难真正推动科技创新。

2.为什么说科技图书出版赋能科技创新

2.1科技图书出版能够促进学者交流

如果新的科学知识只有在科学研究报告体现而没有出版,那就相当于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从科技图书的出版过程来看,在一本书的编辑、校对和审读过程中,编辑与作者、作者与审读者之间都会产生许多交流。同时因为科技图书的作者大多时候都是学者、科学家,因此专家和作者、作者和作者之间的思想碰撞也很丰富,这都能进一步促进科技的进步。在科技图书出版的整个过程中,既有科技交流又有科技传播,在产出作品、培养人才的同时推动科技创新。而从科技图书的出版结果来看,科技图书的出版同时也加强了科学文化研究、拓展了学术对话空间、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了全民科学素养。

2.2科技图书出版具有巨大社会价值

科技出版是科技成果的体现,有利于向读者传播科技知识,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 科技图书出版是传播科学思想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如果新的科学成果和发现不能得到有效传播,不仅会影响科学创新,也会让非科学泛滥,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科技图书出版是具有权威性的,出版的内容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核,能够有效传播科学知识,防止伪科学对科技创新的干扰。

一本实用价值含金量高的书可以发挥“一本万利”的作用。1990年12月11日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会上强调了科技出版对传播科技成果、提高人们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他以石油勘探为例,生动地指出:“打一口井要花好几百万,如果技术不行,报废一口井就损失好几百万。这几百万如果扶持出版,多出一些优秀图书能出多少书啊?!这是个一本万利的账,我们怎么就算不过来呢……”[5]日本从明治维新以后一直重视科技图书的出版,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先进科学技术,从而很快进入强国之列。[5]187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硬实力的重要指标,出版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作为科技成果重要传播载体的科技图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6]

2.3科技图书出版赋能科技创新的难点

科技图书出版的核心,实际是对科学技术内容的传播,而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内外关系正在全面重组,创新的范式在内容方法和定位上也有很大的变化。科技出版可以看做科技创新中的一个环节,它背后所依托的是国家的科研实力,我国在多数科技创新和科技出版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国际视野。

此外,科技图书出版以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科研动态、科技前沿发展等为主要内容,其专业性高、普及率低、受众面单一,多数科技图书的内容较为深奥,晦涩难懂,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传播的有效性。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优秀的科技成果外流,最优秀的科技文章没在国内发表,最杰出的科技成果没有在国内出版,间接导致我国科技出版的质量一直提不上去,科技出版缺乏影响力,进而导致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同时,我国许多科技出版社规模较小,光是维持自身生存就已经耗光了精力,更不要说提高产品影响力来赋能科技创新。我国科技图书出版工作没有集体优势,版协下属的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也是较为松散的组织,总体来说各科技出版单位仍处于孤军奋战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科技图书出版系统和发展平台,以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步伐。

3.科技图书出版赋能科技创新的对策

3.1加强对科技图书出版的重视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研发投入的增加,科技发展和科技出版越来越得到重视。近年来,一大批反映重大科技成果、体现世界领先水平的基础理论成果、前沿技术的优秀科技出版物不断涌现,比如“大飞机出版工程”“国之重器出版工程”“载人航天出版工程”“中国大科学装置出版工程”等,在专业领域及全社会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科技出版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是科技成果的结晶,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同时科技出版还承担了引导科技产业向高精尖发展的重大责任。单纯的科技图书出版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而国家对优质科技图书的出版的需求又非常迫切,从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奖办法“反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最新成果,积极促进各领域各学科繁荣发展”[7],以及各届政府奖图书奖获奖情况(表1)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技图书出版的重视程度,科技图书出版受到的关注度之高,重要性之大毋庸置疑。


1 历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科技类图书入选数量

届数

科技类入选数量(含医药卫生)

图书奖正奖数量

第一届

15

60

第二届

17

60

第三届

15

56

第四届

15

57

第五届

19

60

从财政扶持的角度来看,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中与科技图书相关的项目共188个(“七、自然科学和医药卫生”96个和“八、工程技术”92个),占比29.7%,资助比例较2019年提高8个百分点。[8]

3.2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国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科技图书出版的艰巨任务。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要建立在扎实的科普和科学教育基础之上。只有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社会氛围,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才能使科技创新发展持续有后劲。

[9] 因此,不可忽视科普图书出版在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普及,以及提升我国国民素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一批优秀科普图书《这里是中国》《六级物理》《深海浅说》《诗意星空》等相继出版,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为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南京大学出版社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合作,打造了一本科普书《等离子体自传》,该书为原创作品,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很快售罄并开发了第二版。该书接连获得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南京图书馆陶风优秀图书奖、苏版好书,并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评选的“4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400本科普书”,作为一本科普小书,还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不仅体现了大学出版社积极打造科普图书,为读者提供相关科学知识的正确实践,也体现了政府部门对科普图书出版工作和提升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视。

3.3服务国家战略要求

我国现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第一工业制造大国,在此同时,我国的发展又面临着复杂异常的国内外环境,这都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科技图书出版应该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悟空、蛟龙、天眼、墨子、大飞机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为科技出版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为科技出版带来了空前机遇。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宏伟目标,新时代下的科技出版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入选项目——《卫星轨道力学算法》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策划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奋斗目标,通过调研发现,航天器轨道动力学是航天科技的一项关键理论基础,是航天事业的重要技术支持。在这一背景下,编辑敏锐发现相关科技类图书出版的重大意义,邀请我国著名航天器轨道力学专家、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刘林教授撰写《卫星轨道力学算法》一书。本书是我国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优秀科技类学术著作,出版后为我国的空间目标监测、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深空探测等当前和未来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该书的出版在赋能我国的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要求的同时,也吸引了国外出版社的目光,翻译版内容输出到国外出版社,项目也成功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4.总结

历史给了我们很多警示和启示,无论科研成果多么先进,科技水平多么领先,如果没有得到有效传播,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意识已经逐渐增强,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应该充分认识科技图书出版对科技创新的赋能作用,加快发展科技图书出版工作。像其他行业一样,我国的科技出版行业也正在探索中稳健发展。为更好服务我国的科研人员与全球学界的学术交流、更好服务我国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全体科技图书出版从业者应该树立高远目标,把握历史机遇,共同打造我国自己的科技出版事业,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进展。

作者简介:

吴汀(1982),男,汉,江苏常州,副编审,本科,研究方向:科技出版。

参考文献:


  1. 杨金荣.学术出版研究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25.

  2. 柳斌杰. 当代职业出版家的风采[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0-8-10(4).

  3. 杨璐嘉,李明杰. 元代农书编纂出版考论[J]. 出版科学, 2021(04):

  4. 魏立帅. 实施科技发展战略, 走科技强国之路[J]. 中共党史研究,2018(12):16-25.

  5. 周谊.甲子之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5:118.

  6. 吴明华. 重点科技出版项目面临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以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9(11):50-55.

  7.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EB/OL].(2021-02-04) [2021-10-07]. 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79/75588.shtml.

  8. 王曦, 邹开元. 2019—2020年我国科技图书出版盘点[J]. 科技与出版,2021(3):24-34.

  9. 刘耕.科技出版赋能科技创新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VOL.12(10):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