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作用的育人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3

后疫情时代高校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作用的育人路径

廖善康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摘要:后疫情时代高校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具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基础,强化思政课老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课堂和学校宣传大课堂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同思想基础,厚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沃土。

关键词:意识形态 凝聚力 引领力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必要性

1、理论逻辑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意识形态必然会受一定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等的影响。反过来,意识形态也会影响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一个国家能否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和领导权,发挥意识形态感召力的重要因素。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所以我国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打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烙印。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上层建筑应有之义,也是文化建设必然要求。高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对于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高校有义务有责任进行理论阐释和宣传教育,特别是后疫情时代,高校更是应当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及其传播路径,让大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

2、历史逻辑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失守,结果导致苏联人民全面否定苏联历史和苏联共产党历史,甚至否定列宁和斯大林,意识形态完全多元化。这是一个典型的因意识形态凝聚力不强而致国家解体的前车之鉴。分析其原因,则在于苏联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实践中无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苏联人民的热点难点问题,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加之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结果出现意识形态多元化,最终丧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更是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大力鼓吹宣传“普世价值”,企图以此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必须继续承担起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导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1. 现实逻辑

意识形态是阶级的产物,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只要还有国家和阶级之间的差别,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就不会停止。当前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意识形态领域更是不可能存在真空。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守住自身阵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必然会想方设法占领。据人民论坛网从2010年至2017年连续5年跟踪调查中外主要社会思潮,结果发现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新左派等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较大。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趋频繁,思想多元化现象一定程度存在,特别是当前自媒体时代加剧了思想统一的难度。后疫情时代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会更加严峻和复杂,可能呈现长期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当“武汉病毒”“中国病毒”的字眼出现时,更是对我国严重偏见的表现,其实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斗争。所以,后疫情时代思想凝聚力方面的挑战也不容小觑。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国对中国梦的实现规划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坚定。当然,这一伟大梦想需要广大人民在进行斗争中实现。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青年学生有担当、有本领、有行动,同时还必须有正确的立场和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当前高校老师绝大多数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然而,也还是有极少数老师没能做到实事求是地对待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系列成就,忽视甚至扭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课堂中传授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一致的错误言论。因此,高校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导力成来当前高校的一校重要任务。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作用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基础

高校如何创造性的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方面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如何站高立远,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如何立足立德树人,培养出更多奋进中国梦的新时代大学生等问题值得思政课老师深思。高校思政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思政课老师不权要理直气壮地在课堂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地位。而且要义不辞地承担起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充分发挥思政课老师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

1、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成效

思政课老师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机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核心地位。重点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由目前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进为“五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思想、进行动),其实后“两进”才是大学生真正“学到并乐用”的体现,特别是“进行动”,就成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和检验标准,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提高对都老师的要求,创造更好条件,培养造就更多更高水平的思政课老师。形成老师讲授的正是学生想知道的和应该掌握的,真正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话语、学术话语转化为学生话语、生活话语,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促进学生学的自觉,从而不断增强获得感。

2、在教学内容中要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能“以师正为纲,以尚学为要”。信息化时代和自媒体时代造成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碎片化明显,比如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短视频APP、新闻APP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真真假假,令人难以分辨,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大学生形成完整稳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一些反华势力和分裂势力也趁机运用自媒体“侵入”占领大学生喜欢的网络领域,宣传发布一些虚假信息,甚至发表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言论,企图混淆视听,使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中陷入混乱的境地。因此,思政课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是采用中国革命、改革、建设时期的鲜活案例力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魅力。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二是培养大学生分辨错误思潮的本质,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三是培养大学生将这六个字当作尚方宝剑随身带,随身用的良好习惯。四是鼓励和引导学生批判网络不实言论和错误言论,从而不断凝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共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魅力,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充分利用课程思政课堂凝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同思想基础

思政课课堂只是大学生课堂中的极少部分,要想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必须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无缝对接转变、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度与厚度,发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每门课的课堂都应该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红色通道,以协同思政课老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各门专业课老师在授课中既要做到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又要做到本质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做到让大学生内化为心,外化为行,坚决拥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意识形态。

(三)充分利用课程学校宣传大课堂厚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沃土

高校要关于充分运用高校人才济济的优势,将教育资源和要素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程学校宣传大课堂厚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沃土。一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统一思想,行为规范,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能量”。二是注重思政教育关联载体,联动配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是新时代高层次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广大群体中,不断凝聚、巩固和强大团结奋斗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共同思想基础,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在大学生中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共同思想基础,使其在全体大学生思想中牢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才能取得更大成就和伟大胜利。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状态,精心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教育、专题研讨、成就交流、典型宣传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主流舆论场,为建设和谐美丽中国奉献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力量。三是积极主动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体系的研究阐释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深入民心,需要加强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研究。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动权必须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进行阐释工作时,要注重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影响力。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不少学者研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效应,也提升了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此外,高校还要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要让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丽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前进,2018(1).

[2]林英华.试论以高职学院“思想政治课”为路径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感[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

[3]沈小雯.大数据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0).

[4]贺守喜.提高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路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5).

[5]吴晶,胡浩.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侧记[N].人民日报,2019-03-19(04).

[6]王东红,郭苗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7]郑洁,施瑞.《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效、风险与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作者简介:廖善康,男,广西职业师范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高校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SZ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