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如何发挥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新媒体时代如何发挥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

黄楚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王力故居管理所 537600

摘要:博物馆属于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文化类型的组织,可以充分的保护文化,同时还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其也一直在以社会中非营利性的组织形式存在。从宣传角度展开分析,以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儿童教育等方面出发,进行必要的文物展览及宣传教育活动,运用新媒体有效宣传历史文化,从而全面提升宣传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文物宣传;教育;作用



前言:如何做好新媒体背景下的文物宣教工作,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也是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当前文物宣教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文物宣教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优化途径,利用多媒体不断丰富传播渠道,重视队伍培养,提升宣教质量,从而扩大文物宣教的影响效果。

1文物宣教工作的重要作用

要“让文物开口说话”,才能真正体现新时代文物宣教工作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职能与作用。

1.1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味着在文化方面需求的提升;文化宣教工作具有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的职能,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抓住机遇、履行职能,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助力。

1.2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在文物参观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具体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见“中国梦”与文物间存在着一定的特殊联系。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文物具有深刻的历史印记,文物宣教工作是唤醒历史记忆、激发民族情感的重要一环。新时代要实现中国梦,需要用中华五千年波澜壮阔又饱经风霜的历史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1.3是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需要

新时期党建工作坚持从严治党,推进“两学一做”,倡导三严三实,落实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文物宣教也成为各单位开展党建活动、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手段,担负着推动党建工作发展的重任。

2文物宣教工作存在的不足

2.1宣教工作的意识有待提高

人们对文物宣传工作的传统印象依然停留在简单的文物陈列、征集等方面,这便导致了对宣教工作重要性认知的淡化。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由于缺乏充沛的资金、人力、藏品,使其宣教工作变的更加困难,而很多时候这些博物馆为了提升硬实力,将资源过多的应用到空间扩建、展示方式优化等方便,这样的应对办法势必削弱文物宣教工作的投入力度。

2.2宣教工作缺乏多样性

很多文物的宣教工作重心偏向于政府号召的精神建设作为指导,虽然这是文物宣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宣教工作过于单一很容易缺失创新型,难以吸引广大群众。另外,在文物元素宣教时,一些机构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资料派发、机械讲解方式,并没有迎合时代发生步伐创设出一套更加多样化的信息传播路径。如果文物的宣教工作一直停留在表层,则很难发挥出文物在进行文化、道德、科技宣讲的职能内核作用。

2.3宣传路径单一

目前,文物保护教育宣传工作的实施途径包括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广播电台、公益广告、宣传栏等。一方面宣传路径单一,受众面狭窄;另一方面缺乏创新性,在保护宣传教育形式上和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分离,吸引力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实际宣传效果。而一些吸引眼球的收藏鉴宝类节目,只是将重点放在文物经济价值上,给人一种淘到宝就可以一夜暴富的错觉,没有宣传文物的文化价值,反而宣传了拜金主义,甚至成为“盗墓猖獗”的推手,将文物宣传工作引入歧路。在新媒体时代,大众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具有教育交互性、独特性,短视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流渠道。这意味着必须在原有的宣传路径上结合社会现状来拓展宣传渠道和手段。

3博物馆高质量服务下宣教工作的优化

3.1自媒体运营

当前,移动通信设备端的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为商业营销、广告宣传等活动提供大量的可操作空间,因此文物的宣教工作可以充分结合这些自媒体平台创新宣教工作形式。例如,博物馆可通过注册官方号,开通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将博物馆的空间环境、展览的文物在抖音平台展示,将文物相关事宜发到微博,并进行文物的线上、线下活动公众号推送。通过抖音、新华网等多媒体平台进行现场直播的文物讲解和线上文物知识讲座,吸引了民众的注意,让人们更乐意到实地进行参观。博物馆对于社交平台要保持妥善打理的状态,不断更新文物展览品的历史知识与文化介绍,提升文物宣教的乐趣性,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创新性宣讲模式。

3.2结合“互联网+”,创新宣传手段

当前,互联网发展十分迅猛,在热点技术的运用下,可将新媒体宣传服务体验进一步优化。例如,当前的VR技术已经实现了质的提升,在文物遗产导览宣传服务中可以引入VR技术。以澧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余家牌坊为例,我们将牌坊的整体结构、雕刻工艺等通过VR全部呈现,同时还对牌坊的建造工艺进行模拟演示,观众在家中就能观看文物,还能更深刻地了解文物,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们还360度拍摄城头山遗址视频,通过可体感交互设备,为观众展现遗址。在VR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走进历史城池体验消失的文明,观览建筑及场景,还能尝试做陶罐,仿若化身为“古人”。通过线上虚拟空间的运用,使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进一步增强,加快社会文物保护工作氛围的形成。在文物保护宣传活动中,利用支付宝抢红包这个时下流行的功能,围绕文物保护设计专用于红包口令的宣传标语,通过官方微博平台定期向外发布,人们只要在支付宝中将红包口令输入即可获取红包,这样一来能够大幅度提高宣传范围。人们在线下用支付宝AR扫描活动抢红包,同样能够提升宣传效果。通过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式传播方式,能够吸引广大网友的关注度,最大限度发挥文物遗产的价值。

3.3合理挑选宣传角度,设计民生化内容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宣传报道的素材,文物保护单位在采集现实生活素材的基础上,也需要注重创造性转化。在开展日常报道宣传时,选取真实生活场景,结合艺术手段与真人真事推出纪录片,扩大宣传范围与效果。此类方法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有助于全社会浓厚文物保护氛围的形成。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单从内容题材方面就能吸引人们的眼光。该片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当丰富,采用与人们日常生活十分贴近的场景和生活中的细节,整体画面以普通人的角色为主,有效激发了公众的审美共鸣,顺利达成了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树立与培养目标。该纪录片尽管只有三集,然而却清晰地呈现了师傅们修复故宫文物的各个细节,将原本观众几乎无法观察到的文物修复直接呈现在其眼前,营造了神秘问题熟悉化、陌生问题生活化的场景,满足人们对神秘事物探索的心理。《国家宝藏》也是一部宣传文物保护的典型纪录片。在明星、文博工作者、志愿者等“国宝守护人”的努力下,借助网络传播媒体的强势传播,对全社会构成了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观看这类宣传纪录片,能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记忆唤醒作用,可帮助观众树立文物保护的意识,使其自主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结语:

综上所论,基于新媒体时代下,为了将文物宣教作用发挥最大,就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通过自媒体运营、创新互联网+宣传手段、设计民生化内容,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文物宣传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兰青.解读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与服务工作[J].东方收藏,2021(5):77-78.

[2]王玉兰.文物宣教工作路径优化对策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4):118-119.

[3]刘瑞英.新时代文物宣教工作的创新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7):111-113.

[4]龚良,张蕾.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品质、效能与评估[J].东南文化,2019(2):100-10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