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01
/ 2

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的优化研究

刘晓野

黑龙江东方学院

【摘要】财务转型对财务人员的操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紧跟时代的发展,优化财务共享模式下的财务管理课程设置,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公正的过程性考核标准、适当的教师培养机制,为数字经济时代培养具有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模式;财务管理;优化课程设置


财务共享模式作为当下企业智慧财务的体现之一,充分运用了云计算、大数据的优势,通过在企业中建立独立的共享中心,使企业不同分支机构和不同业务范围所涉及的财务管理工作都能够在这个中心得到处理。因为企业内各业务单位的标准和流程都经过了统一的制定和统一的处理,所以保证了繁杂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运营成本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节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财务共享模式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够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财务共享模式在建立到运营的过程中,其特点是工作被极大的细化,人员专长划分明显,不同阶段会需要不同的人才,在信息化技术、风险防范和数据预测方面对人员的要求加大。正因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课程建设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确定课程的目标、授课模式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

一、财务共享模式下课程的设置

(一)理论课实现从核算向管理的转变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由分散处理到集中共享,由人工到人工智能共享中心构建,可见智能化处理构架显著提升。因为财务共享在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方面与传统业务相比具有优越性,体现为大大缩减了多方协调、重复操作、增值性不强的基础性工作。传统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明显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财务共享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在财务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必然会促进人工智能与财务管理课程的优化重构。例如:人工智能应用与会计理论和实践、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与纳税筹划重构融合为智慧财税。财务共享模式下,在核心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从核算职能性强的财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等向适应财务共享下的风险预测、战略决策、数理统计、投融资决策等管理方向课程倾斜。同时要开设让学生了解财务共享中心的理念和价值、理解财务共享中心的组织和流程的课程。

(二)实训课结合学校实际来开设

财务共享实训课程的开设,是高校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岗位技能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比如建立成本较高的财务共享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设计与实施、制度体系建设和运营管理等系列课程的学习,有效掌握财务共享的运作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对成本相对低一些的财务共享软件系统中企业案例的模拟操作,感受企业标准化的业务处理流程,有效掌握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三)选修课的开设要凸显个性化

在财务数字化转型和财务职能转变过程中,从会计核算到财务管理,从手工记账到电子档案,培养出企业需求的有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开设选修课程是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选修课方面要融入推动符合财务共享特征的财务大数据基础、财务共享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IT审计、Python财务开发与应用、RPA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影像系统的运用、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人力资源会计等课程。

二、财务共享课教学的支撑体系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财务共享课程是理论和实践融合的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超星、智慧树或雨课堂等多种线上平台,充分发挥其线上资源优势和平台互动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在线上发布课程资源,如任务计划及评价标准、课件、视频、案例资料等,使学生能够提前明确每次课的实践目的、内容及考核要求,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准备,把不懂的问题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获取教师的帮助,也可以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复习。线下的见面课主要是解决同学们易错易混、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对于集中的共性问题可以开展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比如案例环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针对提前发布的案例资料,布置学生分组、分角色、分任务进行课下练习、模拟操作和总结反思,课上分享小组成果。再比如软件实操环节,可以应用PBL模式,教师可以将实务中容易出错的问题设计到案例中,要求学生分组自主地找到解决办法,可以求助教师,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模式,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出纳共享、费用共享、应收应付共享等不同的任务单元,每项任务即是一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每次实验都围绕着一项或多项具体任务展开,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分组、角色扮演等模拟实际场景积极主动地运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相互协作, 用实践来检验前面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注重客观公正的过程性考核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既能够如实反映出学生的学情,又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对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往的考核将学生学期末的成果作为最终的评价对象,即仅以一份试卷,一张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程度的判定标准,不管是理论案例还是实践操作,都无法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因此主观性较强。比如针对学生在基本理论理解能力上的考核,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多环节测试加权平均+卷面或布置小论文的方式。具体体现在平时的案例分析环节可以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小组结论,由组内分工完成各项步骤,充分发挥团队内每个人的优势,提升团队的协作能力。在体现个人操作能力的实践项目上的考核,可以采用比赛+撰写心得体会或者口试的形式,用比赛成绩替代部分考核成绩,一方面实现了学生短时间内操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学生可以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还可以采用口试的形式来总结自己的具体操作流程,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法,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哪些良好建议等。

(三)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财务共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课程,目前高校的教师多为硕士、博士学位,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实践经验上较企业一线人员有很大的差距,对企业控制环境和项目运作的详细操作上缺乏实践认知。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大举措。一个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将合作企业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财务共享中心技术人员聘为兼职教师,可以采用专题讲座、指导实践、到企业认知实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和校内专职教师及时了解到行业最新的发展现状,掌握到最真实的财务共享实践经验。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也可以邀请合作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成员参与其中,共同论证。

参考文献:

[1] 倪敏.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2(33):47-49.

[2]王纯杰.财务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共享课程建设研究[J].商业会计,2021(1):124-126.

[3]黄芳.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8):79-80.

[4] 魏佳思,邱海辉.基于财务共享模式的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优化研究 [J].海峡科学,2020,(7):71-74.

[基金项目]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关于构建财务管理专业‘数字化财务共享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GJB1320086)。

2.黑龙江省教改项目2020年度一般课题“混合式‘教与学’模式有效性的提升

策略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SJGY202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