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构建环保的生态公路设计体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1
/ 2

探究如何构建环保的生态公路设计体系

李洁

鹤壁市路达公路养护有限公司 河南鹤壁 458030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车辆和道路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道路生态环境保护设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公路环保设计作为一个复杂的多过程系统,在当今公路环保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路环保设计是通过现场地形,在自然环境和实际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植物的颜色、环境效果、形式的使用表现,在道路区域和道路两侧的作用下,建立植物艺术团体,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生态公路;设计体系;环保;构建途径


前言 
  近年来,随着公路交通建设规模和数量的迅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交通建设本身就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大规模的扰动,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公路交通建设在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容易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从长远来看,公路交通建设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交通建设规模将不断扩大,目前,对于公路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及时做好检查,必须尽快寻求更好的公路设计方案。其中,道路建设和环境保护树立了绿色交通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公路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各个阶段,力求控制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公路设计中,设计者还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是公路设计优化的首要原则。 


1道路生态设计的核心原则

一是绿色环保。路镇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周边环境受到影响,如,污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等,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出绿色环保概念的目的,是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第二,以人为本。道路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不仅是人们出行的前提,也是推动城镇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设计道路时要做到以人为本,对道路造成的合理性、便利性、安全性和环境协调性十分重视,使道路对于环境的舒适、和谐有充分的促进作用,是必要的。


2绿色公路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科学选择城市路面材料

从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多数城市水泥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刚性问题很容易在实践中,导致雨水不能及时排除,雨水将流向低洼地区,如果多雨季节,和排水系统不能发挥作用,路上会有很多的水,严重影响居民正常出行。针对这种情况,科学地选择城市路面材料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路面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透水性强的材料。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有沥青混凝土、透水砖等。此外,铺设砂石的方法还可以增强路基的渗透性,砂石缝隙大的特点可以分散道路压力,加强水的渗透。雨水经过进一步过滤后,能有效补给城市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岛效应。通过以上设计,可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科学地应用于城市道路建设和规划,既提高了道路建设质量,又保证了城市生态系统。


2.2横断面和纵断面的优化设计

科学设置隔离区宽度。根据海绵城市设计要求,不分隔区宽度应大于3m,人行树区宽度应小于3m。如果人行道外侧为绿地,建议将人行道横坡向外侧绿地,利用预埋管道将雨水排入绿地,并优化海绵设施设置。在纵断面设计中,应根据横向坡与纵向坡的关系,将雨水引入绿地排水设施中。地方可以设置最低点绿地实现分散控制的雨水,或道路阶段系统可以控制由于城市河流的优势网络形成洼地河低洼点位置和道路坡度,以便优化大型排水系统。


2.3人行道绿化设计

城市人行道为行人提供服务,在今天日益增长的城市化,路面的纵向和横向流游客是相当大的,因此,为了确保行人的安全,很多路面关键十字路口设置一些特殊的安全设施来保护行人的安全,如缓冲石、升降杆等。在城市绿色道路设计中,必须采取人行道与车道分离的方式。针对改造后的原有人行道,将车道与原有人行道路的高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采用人行道路和车辆道路两级纵坡设计方法。在行人密集地区要采取立交桥的方式。此外,人行道的景观设计也是绿色设计的体现。它突出了人行道的景观设计,将道路景观与城市景观相融合,让人们在行走的同时,感受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


2.4路面再生技术

道路作为人造建筑,虽然不属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对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实践证明,严格遵循资源节约原则,不仅可以提高道路建设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而且可以减少道路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因此,在道路设计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注重节约材料、降低设备能耗的方法,从而优化道路设计。路面再生是指对现有路面进行改造,通过加热和破碎的方式,用核心材料进行混合,最终形成新的路面技术,应用路面再生技术形成新的路面效果,通常与原有路面相同,路面有其特定的使用寿命,意外情况的发生,会导致道路消耗增加,这种技术的实质是,通过改造路面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前,国内用于回收应用于技术工作,主要有植物混合,冷和热再生三种类型,其中,冷再生技术几乎可以重用旧材料的100%,尽管这样做使旧材料显著提高使用效率,但也会给新路面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如,导致路面抗老化和抗磨能力的恶化;热再生技术可在15% ~ 50%范围内对旧材料进行再利用,有效保证路面质量和性能。因此,在应用路面再生技术时,相关人员应从实际情况选择并应用路面再生记录,以确保修复路面的效果达到预期。


2.5道路边坡防护

将海绵城市的概念加入到道路边坡的防护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边坡防护和冲刷防护是路基防护的两种主要形式。土坡主要由植物和灰浆保护。这个多岩石的斜坡很难保护。如果保护方案不合理,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不明显。因而对于石质边坡,在防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岩层的性质和总体趋势,制定科学的坡比,利用网格植草等方式来完成边坡防护。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有效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除特殊地质情况外,尽量不要使用抹灰或喷射混凝土的方法进行保护。


2.6绿色景观优化设计

进行绿化景观设计,划分车辆沿线道路。雨水通过道路坡道和试验洞口渗透,根据绿地宽度选择不同的景观绿化设计方法。若副带宽度小于3m,不建议采用凹式绿地;若宽度大于3m,可采用凹式绿地或雨水花园进行雨水处理,也可采用干流或梯形绿地景观绿化方法。车道绿化带景观设计应选择抗旱、防潮性强的树种。选择生态树池时,可设置砾石层和排水板,保护树根不被水浸透。对于路边绿地的景观设计,可采用凹式绿化带、雨园两种海面设施。同时,做好厂房配置和地形优化设计。宜采取乔灌木草相结合的方法,低洼处不宜种植高大树木。


2.7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简介

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市政路面建设中,应从材料的选择入手,使用一些污染少、可再生、环保的材料,并能在施工过程中运用一些最新的技术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一是,可以合理调整混凝土与沥青混合料的比例,以保证路面的承载能力为前提,增加路面的排水功能,在雨雪天气时,可以及时排放;二是,应用彩色沥青技术,减少路面吸收的热量,避免路面温度过高;第三,应用温拌沥青搅拌技术,在沥青材料加工过程中,保证它不受温度的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公路工程的实施,以“立环境,大生态绿化”为宗旨,将公路设计主体与绿色工程设计巧妙结合,要求公路建设要考虑生态的要求,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不需要设计公路系统,完全可以等同一般自然生态系统实现自我维护、自我净化。要求公路设计在满足安全、方便、经济要求的同时,尽可能考虑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设计和施工应尽可能与周边环境、地址、地形、自然生物相协调。生态公路设计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强调生态也是在当前环保观念盛行的情况下,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不仅渗透在公路设计阶段,也渗透在公路建设和运营阶段,这就要求公路建设项目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应该是协调一致的,而并不是彼此分离的。 


参考文献:

[1] 陈园明.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J].交通世界,2013(5).

[2] 蒋广新.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5).

[3] 赵林晔,姜云花.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与生态公路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