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造力培训与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教育观点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5

高职学生创造力培训与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教育观点的研究

侯士元

淄博职业学院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 本研究以参与“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指导教师为对象,旨在探究指导教师在参与本活动中对培训过程内涵、创造力测评、创造力教育在班级教学中运用与学生回馈等方面的创造力教育观点。为提升指导教师对创造力的教育理念与高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以此推动高职创造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创造力;创新竞赛;创造力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研究背景与动机

(一)研究背景

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所需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占用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经济产业与人力结构等因素的改变,将对职业院校产生严峻的挑战。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技术创造力培养应积极面对,将启发创造力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培育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

高职教育应以充实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加强进修能力,促进职业发展为目的。现在国内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讨各种教育方法,但多属于灌输式传授,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启发。如果能在职业技能教育过程中,将启发学生创造力的思想融入教学,引导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获得创造发明的技巧,体验与享受创造过程带来的喜悦,会对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帮助。

同时学生参与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可以引发创造的动机,增进其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特定创造思考能力的养成。指导教师在培养参赛学生过程中,也深切体会到创造力教育观点,对于学生创造力启发的影响与自身教学的帮助。所以,创新设计竞赛,为高职教育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及技术创造力最有实效的活动之一。

(二)研究动机

1.共同推动职业学校创造力教育,落实职业学校教育目标

近年来职业技术课程体系在加快发展,以配合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社会环境变迁、社会价值与学习形态转变,以符合职场人力结构和素质大幅提升的需求。为使“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对职业学校创造力教育有所帮助,必须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参赛活动的观点,用来作为后续创造力教育相关活动的参考依据,以鼓励高职学校教师共同推动创造力教育,落实高职学校教育目标。

2.发挥职业学校技术教育特色,提升师生技术创造力

职业学校各专业领域的技术教学让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当学生参与“创新设计竞赛”形成创意构想后,经过与指导教师讨论后以专业领域理论知识为基础,发挥技术能力,实际操作校内实习设备与器材,将创新思维实现在作品上,如果遇到不是本专业领域的疑惑时可求助于校其他专业教师,寻求协助与资源。在参与“创新设计竞赛”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学生经过赛前培训研习,共同参与创意构思、创新研发、经验分享,提升创造思考与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参赛学生主动发掘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运用所学的原理与技术,将材料、工具、理论、技术、创造力进行融合,完成具有创意的设计与制作。

为发挥职业学校技术教育特色,提升师生技术创造力,应探讨指导教师对参赛学生创造力培训过程内涵,以了解职业学校教育所独有的技术教育是否能经研习课程及竞赛活动启发学生与指导教师之创造力,以作为后续相关活动设计规划及高职学校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参考。

3.教师对创造力教育观点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职业教育工作者欲达到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创造力技法与策略,开发学生创造力潜能,进而促进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产生的目标,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启发创造力的教学策略,更要将创造力教育付诸实施,融合于课程教学中,形成师生互动,从而改变学生的生活态度与学习意愿,提高学生将来的岗位竞争力。

二 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参加“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指导教师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法,主要为探讨指导教师对启发创造力教育的观点。

本研究选择参与“2012年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指导教师为研究样本,原因如下:一是指导教师已接受过完整的活动研习课程且有培训参赛学生的经验;二是指导教师于参赛活动结束至协助填答问卷,至少经历过一个完整学期,有将参赛活动中获得的创造力教育相关知识技能运用到班级教学,推动启发学生创造力教育的经验。

问卷共计选取100人施测,实际回收问卷78份,有效问卷74份,无效问卷4份,回收率为89.36%。研究问卷回收后,经过整理,剔除无效问卷,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表1可知受访指导教师背景因素及指导教师否亲有亲自参与创新大赛的经验、是否拥有专利、参与竞赛活动的动机、任教学校的支持态度等分布特性。

表1指导教师背景因素

名称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名称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1.男性

66

89.2

是否有亲自参与大赛的经验

1.否

71

95.95

2.女性

8

10.8

2.是

3

4.05

教龄

1.1-5年

15

20.2

是否拥有专利

1.是

20

27.0

2.6-10年

29

39.1

2.否

54

73.0

3.11-15年

16

21.6

指导教师参与竞赛活动的动机

1.个人兴趣

40

54.0

4.16-20年

12

16.1

2.学校指派

17

23.0

5.21-30年

2

3.0

3.学生邀请

17

23.0

学历

学士

23

31.0

学校对指导教师参与竞赛活动的支持态度

1.不支持

0

0.00

硕士

50

67.6

2.无意见

17

23.0

博士

1

1.4

3.支持

57

77.0

科类

机械类

21

28.5

科类

汽电类

6

8.0

电机类

20

27.0

电子类

6

8.0

汽修类

10

13.7

模具类

11

14.8

由上述资料统计分析,参与竞赛活动的指导教师背景资料:以男性居多(89.2%);教龄涵盖1-30年,其中1-5年占(20.2%),6-10年占占(39.1%),11-15年占(21.6%),16-20年占(16.1%),21-30年占(3.0%);学历学士(31.0%),硕士(67.6%),占绝大多数;指导教师以工科类为主,其中机械类(28.5%),电机类(27.0%)汽修类(13.7%),汽电类(8.0%),电子类8.0%)模具类(14.8%);指导教师有亲自参与创新大赛经验的为(4.05%);拥有专利为(27.0%);参与竞赛活动的动机包括个人兴趣(54%)、学校指派(23%)、学生邀请(23%);任教学校对参赛活动的支持态度倾向于支持为(77.0%)。

综合上述,“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开始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已经在工科类职业学校中形成一种常态性创造力培训与竞赛活动。且学校大多支持师生参与本活动,由指导教师教龄来看无论是资深教师或新进教师都愿意陪同学生共同参与研习培训,并且动机主要为个人兴趣。其中以教龄1-5、6-10、11-15三个年龄段的比例最高,就整体而言,具有教育热情的新近教师与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对于创造力教育是创造力教育的主干力量。但是指导教师曾亲自参与创新大赛为(4.05%)与是否拥有专利为(27.0%)两项偏低,因此除办理学生创新竞赛外,还应增加教师组竞赛组别以鼓励教师参与,提升教师创造力,进而提升教师申请专利的意愿,以增加经验共同推广创造力教育。

(二)研究实施

1.指导教师对创造力观点分析

表2为本研究中指导教师对学生参赛观点的问卷议题分布特性。以平均数、标准差呈现。统计结果显示,参与受访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参加“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皆持有正面观点。由此调查发现,在指导教师观点中,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对其创造力启发、开掘学生潜能及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创造力解决问题与未来发展都有正面的帮助。此分析结果也与竞赛活动的宗旨相符合。

表2指导教师对学生参赛观点统计表

题号

问卷内容

平均数

标准差

A1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4.56

0.44

A2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4.45

0.55

A3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创造力解决问题

4.36

0.64

A4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与专业发展是有帮助的

4.39

0.61

A5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

4.40

0.60

2.指导教师在赛前培训学生过程内涵分析

表3为本研究中指导教师在赛前培训学生过程内涵的问卷议题分布特性,共五项。可知参与受访指导教师对于赛前培训学生过程内涵皆持有正面观点,并在赛前培训学生过程中会将创造力理论、指导学生创造思考技法列入培训重点;在激发学生创意部分,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新点子激发参赛学生的思考能力,其次是规划、设计并应用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及具有创意的教材。

表3指导教师在赛前培训学生过程内涵分析统计表

题号

问卷内容

平均数

标准差

B1

我会将创造力理论列为培训重点

4.16

0.74

B2

在培训过程中我会适时指导学生创造思考技法

4.38

0.61

B3

培训时,我能规划、设计并应用具有创意的教材

3.99

0.71

B4

培训时,我能规划、设计并应用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4.01

0.79

B5

我在培训过程中常用新点子激发参赛学生的思考能力

4.23

0.65

3.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测评的观点分析

表4为本研究中指导教师对参赛学生创造力测评的观点问卷议题分布特性。可知受访的指导教师都相信参赛学生创造力能够被测评。对于“我相信创造力能被测评”议题的看法,相比较于其他四项议题稍有差距。而对于如何测评创造力则有较高的共识,即应该以“新颖性”与“ 实用性”作为测评依据,以“从学生创造历程”与“用学生作品成果”作为测量内容来对参赛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衡量。这也与“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组委会的评分标准相符合。

表4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测评的观点统计表

题号

问卷内容

平均数

标准差

C1

我相信创造力能被测评

3.95

0.75

C2

我觉得应该从学生创造历程来测评学生的创造力

4.16

0.72

C3

我觉得应该从学生作品、成果来测评学生创造力

4.16

0.62

C4

我认为应该由新颖性(创新性)来测评学生创造力

4.12

0.84

C5

我认为应由实用性(符合要求)学生来测评学生创造力

4.16

0.70

4.创造力教育在班级教学运用与学生反馈分析

表5为受访指导教师对于创造力教育在班级教学中的运用情况与学生反馈观点问卷议题分布特性,共八项。可知,“创造力能被启发与引导”有很高的共识,而且愿意在课堂教学中推动创造力教育,愿意设计具有创意的教材与教法,指导学生创造思考的技巧与方法,引导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但对于“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和我的教学设计有密切相关”此议题同意度较低,是值得继续探究的议题。就整体而言,创造力教育在现阶段高职课程中还没有独立课程的讲授,大都依赖于有兴趣的教师将创造力教育融入到任教课程中。从学生的反应或反馈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也在迫切需要将创造力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表5创造力教育在班级教学运用与学生反馈统计表

题号

问卷内容

平均数

标准差

D1

我相信创造力能被启发及引导

4.49

0.58

D2

我会将启发创造力教育融入班级教学中

4.19

0.79

D3

我会在班级教学中指导学生创造思考的技巧与方法

4.15

0.82

D4

我会在班级教学中指导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

4.12

0.83

D5

我会设计具有创意的教材应用于班级教学,启发学生创造力

4.08

0.79

D6

我会在班级教学中运用具有创意的教法,启发学生创造力

4.01

0.75

D7

从学生的反应或反馈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用心与创意展示

4.18

0.48

D8

学生创造力的表现与我的教学设计有密切相关

3.89

0,73

5.不同参赛动机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参赛观点分析

表6为不同参赛动机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参赛观点问卷议题分布特性。研究发现,不管是个人兴趣,还是学校指派及学生邀请,受访指导教师都持有正向观点。

表6不同参赛动机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参赛观点统计表

题号

问卷内容

动机

平均数

标准差

A1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个人兴趣

4.60

0.50

学校指派

4.41

.062

学生邀请

4.71

0.59

A2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个人兴趣

4.50

0.51

学校指派

4.18

0.64

学生邀请

4.59

0.51

A3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创造力解决问题

个人兴趣

4.28

0.64

学校指派

4.24

0.66

学生邀请

4.41

0.62

A4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与专业发展是有帮助的

个人兴趣

4.40

0.59

学校指派

4.24

0.66

学生邀请

4.41

0.62

A5

我觉得参加机电产品创新培训与大赛活动 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

个人兴趣

4.33

0.57

学校指派

4.18

0.64

学生邀请

4.41

0.62

6.由背景资料推论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教育观点

表7为本研究对不同学历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教育观点问卷议题分布特性,共四项。在实际收到有效问卷中,其中博士学历指导教师仅一位,可不计。因此将其学士及硕士学历所回收的有效问卷73份归纳整理,以T值进行比较,分析出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教育观点。结果显示,不论是学士还是硕士,对于“创造力教育观点”层面都不因学历不同而有所差异,都认为学生参与竞赛活动有正面意义,并且愿意经创造力教育融入到班级教学中去,学生对创造力教育在班级教学中的应用也有正面反馈。

表7不同学历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教育观点统计表

层面

学历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值

对学校参与本活动的观点

学士

23

4.36

0.52

-0.77

硕士

50

4.41

0.48

培训参赛学生过程的内涵

学士

23

4.23

0.56

0.85

硕士

50

4.11

0.61

创造力测评的观点

学士

23

4.04

0.58

-0.42

硕士

50

4.15

0.56


创造力教育在班级教学中的应用与学生反馈

学士

23

4.08

0.62

-0.55

硕士

50

4.17

0.59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从指导教师背景因素,指导教师对创造力观点分析,指导教师在赛前培训学生过程内涵分析,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测评的观点分析,创造力教育在班级教学运用与学生反馈,不同参赛动机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参赛观点分析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详细调查,以工科类年轻男性硕士为多且学校支持;指导教师认为学生参加竞赛对其创造力启发及未来发展均有正面意义;在竞赛培训中,指导教师会设计与应用具有创造力的教材与方法启发学生提高创造力;指导教师对创造力测评中“创造历程”、“作品成果”、“新颖性”、“实用性”方式与内容有高度共识;指导教师对创造力的教育观点均愿意融入到班级教学中,以启发和引导高职学生的创造力。

(二)本研究针对高职学校教师参与“创新设计竞赛”后对其创造力教学行为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根据研究结论针对研究方法与实务提出自己的建议:

1.对于竞赛活动的主办单位,应该加强将创造力教育与竞赛活动相融合,持续举办。为落实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所需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应该增加教师创造力竞赛,不但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动机,而且可以培养特定创造思考能力,增进教师规划、设计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应用与教学中;此外可提供创意交流平台,让有意愿推动创造力教育的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升高职学校学生创造力教育事业的发展。

2.对于参加竞争的指导教师,首先应利用高职学校设备、材料充足、动手能力强等特色优势善加运用,真正将创造力教育付诸实行,引导启发出学生创造力潜能,使之成为学生将来走向生活与工作岗位具有竞争力优势,同时达到落实职业教育任务的目的。其次教师应该将启发学生创造力的理念融合到教学中,有系统近距离的指导学生。并且用教师本身对创造力思考的态度、认同感及所表现出来的高创造力行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以促进师生情感,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3.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创造力培养与高职学校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希望高职学校出台相关政策,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环境,对具有创造力的指导教师进行鼓励与奖赏;开设创造力教育相关课程,课程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开设专题设计制作课、创造力技法应用课、创新研发设计课、发明构思与制作课等。鼓励师生在共同促进,勇于运用创造思维,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发挥创造力,以提升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春生:《美国和俄罗斯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2第11期

[2] 白日霞:《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6第06期

[3] 陈兴华:《浅议当代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育探索》2009第07期

[4] 张博伟,吕立杰:《西方高校教育实习指导老师研究的启示》,《高校教育管理》2012第12期

[5] 李红英,王蕴:《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第07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