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9
/ 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

黄栋霖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本研究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张建新和Schwarzer)等工具,随机抽取平顶山学院285名全日制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索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及两者在性别、出身、家庭环境上的差异。结论:(1)自我效能感得分主要集中在2-3分之间,占总人数的64.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生源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都存在显著差异。(2)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各个因子,除情境维度外,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内因、外因、能力、努力和运气均呈现显著正相关。(3)归因方式中内归因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

1 引言

1.1 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人们从自身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归因是个体认知的组成部分,能够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归因方式,也称作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指个体以自己的以往经验或者当前期望为基础,对于生活中遇到的消极事件或积极事件产生的原因倾向于如何解释的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1]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Weiner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3]

魏希芬(2001)探索了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归因训练不仅可以在学习中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2];王纯(2005)的研究表明,核心人格中包括高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焦虑、感情用事等消极因素的消极归因方式,其心理健康的个性因素分低[1]

1.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和面对新环境时的一种总体性自信心。根据班杜拉的理论,人们只有下决心要改变并付出努力时,他们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他认为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成功是取决于这个人能够作用于环境的信念[4]

王才康(2000)等人结合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及考试焦虑的相关关系,并系统地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考试焦虑之间不但存在显著关系,且关系为负相关关系[1];李雪平(2012)得出了以下结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正相关程度较高,因此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学习动机[3]

1.3 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余鹏(2005)等人得出结论:负性事件的内在-外在性维度、整体-局部维度、可控-不可控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

赵峥(2008)等人得出由于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归因方式的不同,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但是未明确指出具体差异方面及如何通过研究成果改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因方式的途径和方法[3];朱昭(2015)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只处于中等程度,并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能力维度及努力维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可控归因、内归因维度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4]

在国内针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较为欠缺的环境下,将已有成熟研究的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结合起来,通过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发掘归因方式对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影响作用,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被试

本研究的取样范围是平顶山学院的学生,共发放3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为81.4%。其中男66人(23.2%),女219人(76.8%);城镇118人(41.4%),农村167人(58.6%);独生子女53人(18.6%),非独生子女232人(81.4%)

2.2 研究工具

对归因方式的测量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量表,量表共48题,其中前24题为成就归因,后24题为人际关系归因。该量表内在一致性信度为0.88,重测信度为0.70,聚敛效度为0.62。

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采用Schwarzer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的中文版,共10个条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该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9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2]

3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及人口学变量差异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得分主要集中在2-3分之间,占总人数的64.2%,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较高。

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独生以及教养方式上差异不显著。

3.2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对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各个因子,除情境维度外,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内因、外因、能力、努力和运气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即内因、外因、能力、努力和运气维度的得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高。

3.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分别以归因方式的五个因素为自变量,对数据进行线性多元回归处理,结果见表1。


因变量

自变量

R

调整R²

B

β

t

F

自我效能感

内因

0.248

0.062

0.058

1.772

0.248

4.312***

18.598***

表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归因方式的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由于归因方式中的外因、努力、运气、和能力维度对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较弱,所以作为排除变量。归因方式中的内因维度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其预测程度为6.2%。可以显著的正向预测自我效能感。

4 讨 论

大学生归因方式得分中努力维度的平均分较高,在归因方式的四个维度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情境维度,排在第二位的是努力维度。说明当代大学生采用的归因方式中内部归因多于外部归因,在面对问题时,大部分大学生可以做出正确的归因判断,认为一件事的成功和失败是因为个人的能力和努力造成的,情境和运气只占其中的一个小部分。并且,内部归因中的努力归因平均分较高,说明大学生认为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低于男大学生,这与葛明贵(2006)等调查的结果相同[3]。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方面,面对充满交际的大学生活,男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优于女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或工作的时候,获得更多来自外界的帮助,更容易获得成功,自我效能感自然会高一点。另一方面,男女性别角色对于事情成败的定位不同,对于男性来说,一般对于成功的定位较为笼统,很少出现吹毛求疵的情况,但是女性一般追求更完美的成功,与心目中的目标稍有欠缺就会被定义为不成功。

本研究选取了归因方式中的内归因、外归因、能力归因、努力归因和运气归因来探讨他们对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内因归因是影响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能够对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有效的预测。可见,归因方式可以较好的预测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将事件成败归因于内部自身原因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自我效能感,事情结束之后,能够及时着手调整自己的状态,在下一个工作来临前把握自己的整体情况,对于工作的完成状态有一定的预期。


参考文献

[1]王纯,张宁.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01):53-54.

[2]魏希芬.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04):29-33.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9-391.

[4]Seligman.M.E P,Abramson.L.Y,Semmel.A,& von Baeyer.C.Depressive Attributional Style[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79(3):242-247.

[5]Peterson.C,Semmel. A, von Baeyer. C, Abramson. L. Y, Metalsky. G. I,Seligman.M.E.P.The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J].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982 (3):287-300.

作者简介:黄栋霖(1995-),男,汉族,山东济宁学历:在读硕士,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450001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