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时代河南高校音乐学教学创新战略构想与路径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2

疫情后时代河南高校音乐学教学创新战略构想与路径选择

王雁冰

河南师范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摘 要:面对高师院校音乐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针对中学对高师院校音乐学人才的实际需求和质量标准,河南高师院校音乐学教学要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河南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9—2022年)》,坚持立德树人,紧密结合音乐学社会实践,充分发挥河南省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优势,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培育适应中学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综合性音乐学人才。

关键词:音乐学;创新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主题、新方向、新目标、新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高师音乐学教育改革发展描绘了蓝图,为迈向音乐学教育发展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对于办好人民满意的音乐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新时代的高师院校音乐学教学创新战略构想

1.1高师音乐学教学创新的目标设定。高师音乐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本项目试图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学业评价等内容为核心的音乐学教学改革,逐步构建起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音乐学教育体系,专业和课程建设迈上新台阶,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明显增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生学习满意度稳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国家和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能胜任未来中学音乐教师岗位要求。

1.2音乐学教学创新围绕的核心问题

1.2.1坚持把“立德树人”贯彻到音乐学教学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现行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与新论点,其中就包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论点从国家战略高度给予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音乐教学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当积极贯彻“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以音乐为载体,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国高校音乐教学长久以来都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重点,即偏重音乐技能的教学,忽视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思想造成了许多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不均衡发展,对他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1.2.2拓展与深化中国民族音乐内容。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工作。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引起高校重视,设计与开发丰富多样的中国民族音乐教材。这是继承与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路径。我国音乐事业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蓬勃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是近年来我国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词作家与演奏家。中国音乐要进步,要发展,需要各类音乐人不断努力,努力创作新作品。高师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当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创作能力。

2.疫情后时代河南高校音乐学教学创新的基本路径选择

2.1音乐学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音乐学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美育精神,创新音乐学教学工作,发展新时代音乐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高师音乐学教学改革新格局,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胜任岗位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音乐学人才。

2.2音乐教学创新的路径设想

2.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目前河南省高师院校音乐学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基本上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没有很明确地提出要培养能够胜任中学教师岗位的要求,这也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修订完善的地方。因此,根据我省中学对音乐学师资的不同需要,在总结现有音乐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适当补充完善对中学音乐学师资培养的内容和对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的内容,不断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改革和实践探索。

2.2.2创新课程体系。高师院校音乐学现有课程体系基本上是通识课、专业课、教师教育和实践教学四大模块构成,涵盖了音乐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中学教师专业认证标准,创新高师音乐学课程体系,就要有机的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体系中,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中学教师岗位胜任力为标志,按照整体优化、协调发展、教学与研究并重、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各门课程之间内容与结构的整合,突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克服专业面过窄、分科过细的弊端,增强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协同作用所形成的培养合力。突出教师教育优势特色,结合音乐学专业的特点,加强地域音乐资源有效介入,突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2.2.3创新教学方法。音乐学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纲要要求,听课人数是按照小班(15—20)上课,但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师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限制,往往采取大班授课的方法,听课人数远远超出纲要规定的人数2—3,有时候更多。从而也就更难以达到大纲所要求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传统授课模式基础上,积极推进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调查式等教学方式改革,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集体大课、分组小课、个人私课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后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中学教师岗位胜任要求。

2.2.4创新教学手段。根据教育部的本科教学专业认真标准,多媒体教学是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节省教师备课时间,使传统的说教变为音画皆备的新型教学方法,更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课时更为直接和主观,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目前,很多高师院校已经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实现教师口头讲授与多种媒体辅助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资源相结合等,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2.5创新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载体,更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一本教材的质量的好坏也严重影响着课程教学的好坏。因此,在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教材使用原则,优先选用新出版的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的同时,各高师院校要充分结合学校特色、地域特色、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发挥任课教师的学术专长,结合国家对美育的政策引导,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自编带有红色基因的教材,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可传性,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音乐学教学活动积累宝贵的优秀特色教学素材。通过不断创新教材内容,不断发现存在问题,不断完善和总结,从而保证课程内容能够适应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

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安琦.高师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池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2:151—152.

[2]武治国.地方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文学教育,2018.4:132-133.

[3]刘盼.浅谈中学音乐教师的基本素养[J].北方音乐,2017.13:221.

[4]姚舜禹.浅析中学音乐教师的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要求[J].北方音乐,2017.23:168.

【作者简介】 王雁冰(1987年—),女,河南孟县人,韩国庆熙大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键盘演奏艺术与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2021年度调研课题《疫情后时代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河南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SKL—2021—211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