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

董华

钟祥市人民医院 湖北荆门   431900

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的48例危重症患者,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对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患者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与临床转归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和临床转归都优于参照组,该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同时,再对其施以全面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升其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护理干预

引言

在临床中,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也被成为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其在上个世纪末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属于一种新型的血液净化方式。由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比较高,所以目前临床治疗危重症时较为常见的就是连续性血液净化,其治疗效果虽然显著,然而连续性血液净化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对此,需要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本次研究选取我院48例危重症患者,主要是对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后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的48例危重症患者,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其中观察组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在31-77之间,平均是(52.18±3.47)岁;参照组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在29-79之间,平均是(53.33±3.58)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对连续性血液净化危重症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模式。

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健康教育

首先对危重症患者的受教育水平和个人喜好进行调查了解,然后根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对疾病成因、治疗原则、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耐心回答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同时还要对危重症患者理解有误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

(2)心理疏导

了解危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主要是令其情绪得到稳定,可选用鼓励、安慰等方式,或者是对其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对情绪低沉、郁闷的危重症患者,则要引导其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情。

(3)液体平衡

在血液净化中,如果液体配置不合理,很容易失去平衡,所以一定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配液,并即配即用,防止出现输液反应。及时记录单位时间内出入量,保证患者内环境稳定。

(4)维持体外循环稳定

对循环管道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仔细查看滤网中是否有血凝块,如果血液颜色变暗,表明体外循环凝血,应当给予其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连续性的心电监护,并对其接受CBP治疗后24小时内的体温、心率、呼吸等改善情况进行观察,以及患者多脏器功能性障碍综合征病发率和预后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率代表,比较采用6229a69bde74d_html_6e74de8e7dbd9339.gif2检验,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以及临床转归都优于参照组,该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以及临床转归对比(例)

组别

例数

症状改善

并发症

病死

观察组

24

22

8

1

参照组

24

10

15

5

6229a69bde74d_html_6e74de8e7dbd9339.gif2


81.268

26.247

51.975

P


<0.05

3.讨论

危重症在治疗过程中,连续性血液净化对其有很大帮助,然而长期连续性血液净化会令患者出现并发症,还会对危重症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致使其代谢功能紊乱或出现障碍[1]。而针对性、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心理疏导、液体平衡、维持体外循环稳定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本次研究充分表明,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以及临床转归都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这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和常规性护理对比,在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危重症患者中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好,能够有效减小患者并发症出现率,临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张坤. 观察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J]. 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