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非暴力沟通在精神科护患交流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探讨非暴力沟通在精神科护患交流中的应用

赵 燕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江苏无锡市 214000

摘要:目的: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5月-2021年11月,纳入80名观察对象展开研究,观察对象均为精神科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非暴力沟通针对性护理(观察组,n=40),常规护理(对照组,n=40),对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展开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各维度(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评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护理期间,患者意外事件(患者冲动自弃)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5.00%(2/40)低于对照组患者17.50%(7/40),(p<0.05)。结论: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于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于精神科患者而言,受到精神症状的影响与支配,常常出现一些出乎医护人员与家属的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不仅会造成财物的损失,甚至可能威胁到患者或其他无关人员的生命安全[1]。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特殊性,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2]。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非暴力沟通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为重点,纳入精神科患者80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5月-2021年11月展开研究,纳入80名精神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方案,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无基础资料差异,组间能够比较(p>0.05):

观察组中(非暴力沟通针对性护理,n=40),男性患者数20例,女性患者数20例,年龄区间23-66岁,平均年龄(40.12±5.01)岁,病程区间2-15年,平均病程(7.75±1.35)年。

对照组中(常规护理,n=40),男性患者数22例,女性患者数18例,年龄区间23-66岁,平均年龄(40.12±5.01)岁,病程区间2-15年,平均病程(7.75±1.35)年。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常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患者,非暴力沟通针对性护理:(1)生活技能护理: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及行为能力,制定个性化生活技能训练方式,包括基础性洗漱、清扫、洗衣服、归纳整理以及烹饪,红绿灯分辨、购物等,如患者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情绪难以控制、烦躁情况,需通过环境暗示等心理学措施,帮助患者控制情绪;(2)社交活动护理:结合患者病情特点以及文化背景情况,设计20人次小组,由护理人员对小组患者进行团队心理指导,邀请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互动,通过歌舞、书画、下棋、乐器等方式,鼓励患者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团队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合作,锻炼患者的社交技能;(3)家庭角色护理: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取得沟通,安排其对患者进行探视,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帮助患者消除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误区,恢复家庭角色,承担家庭责任,同时感受到亲情的温暖;(4)非暴力沟通性唔谈,每人1-2次,每次30分钟,进行唔谈室的沟通。

1.3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指标[3]:采用WHOQOL评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对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分为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四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为25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2)护理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指标,主要为患者冲动自弃。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6229681180ff2_html_1e8dba5d43747fbc.png ”,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生活质量指标

护理后,生活质量指标,各维度(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评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下表1:

表1生活质量指标对比

组别

生理领域

心理领域

社会关系领域

环境领域

观察组(n=40)

15.45±0.86

12.35±0.25

12.35±0.85

13.25±0.94

对照组(n=40

11.25±0.31

10.43±0.17

9.39±0.68

9.65±0.88

T值

29.0572

40.1659

17.1981

17.6823

p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护理期间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护理期间,患者意外事件(患者冲动自弃)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5.00%(2/40)低于对照组患者17.50%(7/40),(p<0.05)。

3讨论

对于精神科患者而言,受到疾病影响,其无法融入正常生活。因此在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尤其需要注重除暴力沟通外,其他有助于患者提升心理、社交、生活技能的方式[4]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引入非暴力沟通针对性护理,通过将生活技能护理、社交活动护理、家庭角色护理融入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现对患者当下心理状态、护理需求的了解,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换位思考够站在患者的角度,分析其由于病情承受的病情痛苦,在体验到患者的心理情绪后,息反馈以恰当的沟通方式鼓励患者抒发内心的苦闷,并予以缓解、安慰,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共情护理中,邀请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避免独处,使患者在社交当中找到快乐,找到自我感觉,建立起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进而消除精神疾病带来的生活负面影响[5]

综上,针对精神科护患交流,应用非暴力沟通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预防不良事件发生,锻炼患者的社交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临床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向彦琪,李晓娟,陈琼妮. 非暴力沟通在精神科护患交流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教育,2020,17(9):845-848.

[2]易青,陈陆. 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7):126-127.

[3]张帮峰,姚建廷,蒲欣. 精神科护士临床沟通能力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8):38-40.

[4]褚丽红,包铃灵,高惠华. 叙事教育对精神科实习护士沟通与互动技巧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1):121-124.

[5]努尔斯曼·艾日肯,阿迪莱·麦麦提. 研究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在精神科病人护理中的作用[J]. 健康必读,2020(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