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莫言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民俗文化在莫言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何梅芳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近代文学艺术家,由于环境影响,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普遍带有极强的个人风格,并掺杂着浓重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例如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等,都充满了时代特殊性和老北京文化特色,巴金的作品则和巴蜀民俗文化有着不解之缘,这和作者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我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获得者,作家莫言先生则是出生在山东,其作品中带有浓重的胶东地域民俗文化特色,通过这些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和作者的个人思绪的加入,生动的体现了一个时代下某些族群的人物形象,不但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同时也对保留部分地区民俗文化的文字记录,本文浅谈在莫言先生的创作中,民宿文化的体现及表达给艺术作品带来的深厚底蕴。

关键词:莫言小说;胶东地域民俗文化;民间俗语;方言词语;比喻修辞

2012年十月,莫言先生成为了我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莫言先生笔耕不辍至今四十余年,其作品也成为了我国文学艺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带给了世人丰富的精神内涵。莫言先生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因此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着浓厚的胶东地域民俗文化,他的成功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了胶东文化,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提供了‘胶东经验’。


  1. 胶东地域民俗文化概括

胶东文化,泛指在胶东地区盛行并流传的民俗文化,现如今对于胶东地区的定义,特指胶莱谷地及其以东具有相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半岛地区。可以说纯正的山东地域,但胶东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十分广泛,不仅仅在胶东地域,直至辽宁地区均有涉猎。

历史上的胶东是农耕文化的海洋文化发祥地,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因此人口繁多,拥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兴盛,传播甚广,繁衍了一批又一批后代,薪火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仍旧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是华夏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瑰宝。

  1. 胶东民间俗语

民间俗语,顾名思义,但胜在劳动群众中最普遍最常使用的语言,具有强烈的生活色彩,一个的确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民俗特色,文化历史等都可以从当地的民间俗语中窥见一斑,在莫言的小说中,民间俗语是最常出现的用于塑造人物身份的语言描述。

(一)称谓语

称谓语是指小说人物之间相互带有地域特色的称呼,在莫言的小说中,为了表达家庭生活环境和家族内部的关系特征,详细的将称谓语分为了对内和对外的两种不同称呼,例如对于母亲的父母,要比对父亲的父母称呼上多增加一个‘外’字,从而体现了母亲家族和父亲家族对于孩子来说的内外有别,从而突出了胶东文化中对于父系族群的重视和亲近,更加突出了父系文化在胶东文化中的重要性。

(二)绰号

绰号存在于各类不同的民俗文化中,且根据地域诧异各有不同,绰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代表人物特征的中性词代名词,另一种是蕴含着侮辱意味的羞辱性词汇,在农耕社会,教育落后的时代,绰号往往会夹杂着两种含义成为一个中性词,此外,绰号还蕴含着基层群众的幽默与风趣,莫言先生出生于农村,所以作品大多反应农村生活,经常使用到绰号元素,也从对于绰号的起名中凸显了当时胶东文化中重要的生产体系和特色动植物元素,例如在《草鞋窨子》中的小炉匠张球外号“小轱辘子”,就是胶东地区的特色称谓。

(三)谚语

谚语是一种熟语,其产生的过程中常常浸润了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和当地人的独特智慧,最终演化成为一句朗朗上口又富有哲理的简语,如《二姑随后就到》中的“东虹雾露西虹雨,南虹收白菜。”就是一句关于气象的谚语,意思是如果东边出现虹,通常代表着晴天,西虹出现则往往要下大雨,而南边一般不出现彩虹,若出现一定是不祥之兆,这是历代劳动人民根据多年的经验所积累出来的,也代表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哲学。

(四)歇后语

歇后语也是一种熟语,它具有独特的转折句式,看前面猜后面,独具趣味性,而且往往伴随着黑色幽默的文化底蕴,例如《生死疲劳》中的石头蛋子腌咸菜—油盐不进,这本是小说主人公洪泰岳被倔户气到的气愤之言,但因为使用了歇后语,综合了火药味,同时又表达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愤恨,这类歇后语在莫言先生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充满了胶东人民的日常生活形态,通过这些歇后语,也展示了当时胶东人民的文化状态。

(五)俗成语

俗称语是一种介于成语和口语之间的语言,更像是而这糅杂在了一起,比如说笔者想形容一个人看起来智商有些低,但如若我每次都说他智商有些低,讲起来又很繁杂,因此,在莫言的作品中,用‘傻不棱登’来简单直白的概括了,他作品中的大部分俗称语都是由胶东人民的口语演变而成的,充满了浓厚的‘胶东味’,让读者不自觉的就受到感染并被深深的吸引其中,而这些,也是体现作品民俗文化深厚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具有胶东特色的比喻修辞手法

一个地域独有的修辞方式与这个地区的人文历史、环境自然和当地人的思维逻辑及审美能力息息相关,其中,比喻写作手法是莫言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他内心最直白的映射方式,饱含了诸多方言修辞,兼具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学美感。

(一)以民俗特色作为比喻对象

莫言先生的小说中,经常使用民俗特色产物作为喻体还写作比喻句式,给苍白的描述增添了生动的灵魂,不但使其在读者眼中变得鲜活起来,也充分了体现了地域特色,例如《飞艇》中,将太阳描述为褪尽颜色的剪纸,剪纸文化在胶东地区十分盛行,年节和婚庆时常用来作为房屋的装饰,通常使用红纸,因为人们认为,红为盛,可以讨一个吉利喜庆,但是红纸的颜色会慢慢的在空气中发生氧化,逐步退色至消失,最终看起来萧条苍凉,用退了色的红纸来形容太阳,一时间,便将那份凄凉的心境展露无疑。

(二)以胶东地方的特色产物做为喻体的比喻

对于每一个作者来说,最常接触到的事物也是他们最常拿来作为写作素材的事物,但究竟能不能恰如其分的对其进行文艺改造,就要看作者的功底是否深厚,对于莫言而言,这似乎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他可以将记忆中所有的胶东文化作为写作的艺术表达元素,例如《丰乳肥臀》中,为了表现出纪琼枝的泼辣豪放,详细了描绘了她的语言动作,例如“像从鏊子上揭饼一样”和“嘎嘎有声地,揭掉巫云雨的蟒皮帽子”,突出了纪琼枝的利落和大胆,其中鏊子就是现如今山东名小吃煎饼的制作工具,蟒皮帽子也是胶东地区的特色衣着产物,蟒蛇凶悍,取蟒皮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勇气,这种独具特色的地域产物也体现了胶东人民勇猛刚毅的性格。

(三)以胶东民间常用的动物和俗物作为比喻

莫言生长于农村,对于农村环境中,最常见到的动物元素印象深刻,同时因为社会和经济落后,彼时的农村是‘脏乱差’的代表,缺少现代社会的秩序管理,因此人和动物的排泄物随处可见,更是被莫言写进了书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

例如《爱情故事》中,形容李高发的老婆走路像一只鸭子,左扭右摆,得意洋洋,一个小人得志的模样便瞬间跃然于纸上,而在《倒立》中形容主人公喜欢的小孩子的手,却是像刚孵出的小鸡,虽然都是禽类,但使用的场景和语气不同,便会产生截然不同过的表达效果,这也是对胶东民宿文化的一种体现。


结语:在莫言的小说中,到处充斥着对于胶东民俗文化的描写,在他的精功妙笔下,这些看似‘接地气’的元素却又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经历,这是民俗文学和艺术的一种融合与互补,也是文学艺术的一种高尚的情操表达,那就是用心体会世间百味,审视万物之美,是莫言先生文学作品价值观和思想内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国英.莫言小说《红高粱》《高粱酒》的民俗意象分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83-85+108.

[2]程旭升.民俗视野下的莫言小说创作分析[J].鸭绿江(下半月),2020(15):51.

[3]隋清娥.论莫言小说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在语言民俗方面的表现[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6):108-11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