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出院肿瘤患者放射防护自我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4
/ 2

行 125I 粒子植入术后出院肿瘤患者放射防护自我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周彩霞 刘华(通讯作者)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苏盐城 224001

摘要:目的:针对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出院肿瘤患者放射防护自我管理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1年1月,以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62名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方案:放射防护护理管理(观察组,n=31),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n=31),对不同护理管理方案患者的影响差异展开分析。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6.77%)高于对照组(80.65%),(p<0.05);护理管理期间,相关并发症(腹痛、肠胃道反应、穿刺部位出血、血栓)发生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6.45%)低于对照组(25.81%),(p<0.05)。结论:针对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出院肿瘤患者放射防护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及周围人群的安全,方案可行,值得应用。

关键词:125I粒子植入;肿瘤;放射防护自我管理

放射治疗是临床中针对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案之一。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借助CT、MRI、B超等成像技术,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靶区,利用粒子所放射的低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进而实现诱导细胞凋亡的治疗目的。在临床中,常见的粒子为125I粒子,其属于低危放射源之一,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孙海兴,因此,针对此类患者,除院内护理干预外,术后出院的放射防护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1]。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放射防护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为重点,纳入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62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2021年1月展开研究,以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62名患者,采用计算机双色球分组法,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方案,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无基础资料差异,组间能够比较(p>0.05):

观察组中(常规对症治疗+妇科臭氧仪治疗,n=45),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分布范围介于32-66岁,平均年龄(45.65±2.25)岁,肺癌患者12例,肝癌患者10例,宫颈癌患者9例。

对照组中(常规对症治疗,n=45),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介于35-69岁,平均年龄(46.35±3.05)岁,肺癌患者10例,肝癌患者11例,宫颈癌患者10例。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对患者的血压水平、动态心电水平、血氧饱和度水平等指标进行监测,同时对穿刺点位进行敷料护理,防止感染,对患者进行24h的体位制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按照医嘱要求指导患者进行饮食、排便、用药及口腔清洁。

放射防护护理管理:(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于病情的不了解及医患沟通的不充分,患者在治疗时往往会感到紧张、焦虑与无助,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召集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进医患关系;(2)密切观察。术后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生异常应及时处理,避免患者出现紧张情绪;(3)胃肠道反应护理。观察患者呕吐物的性状,根据其性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在患者呕吐时调整其体位,防止呕吐物堵塞患者呼吸道,术后令患者禁食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逐渐调整患者饮食;(4)血栓护理。定期给予患者进行四肢按摩,促进患者四肢的血液循环,如患者有憋气、胸闷症状出现,应立即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防止患者有肺动脉栓塞症状出现;(5)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位是否有渗血、血肿情况血线,保持患者穿刺点位的干燥,并定期更换敷料。

1.3观察指标

(1)采用实体瘤化疗评价标准(RECIST)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分为好转、稳定、及无效三类[2]:疼痛感消失,病灶消除,患者精神状态恢复正常则为好转;病灶减小,疼痛感减轻,病情较治疗前稳定则为稳定;病情较治疗前无明显变或有加重趋势则为无效,有效率=(好转患者数+稳定患者数)/患者总数×100%;

(2)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61c56b8a878e6_html_f424173bff83a9e5.png ”,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96.77%)高于对照组(80.65%),(p<0.05)。见下表2:

表2 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

例数(n)

好转

稳定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31

21(67.74%)

9(29.03%)

1(3.23%)

30(96.77%)

对照组

31

17(54.84%)

8(25.81%)

6(19.25%)

25(80.65%)

x2

/

1.0877

0.0810

4.0260

4.0260

p

/

0.2769

0.7758

0.0448

0.0448

2.2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管理期间,相关并发症(腹痛、肠胃道反应、穿刺部位出血、血栓)发生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6.45%)低于对照组(25.81%),(p<0.05)。

3讨论

近年来,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临床中癌症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针对癌症中,粒子植入治疗,能够安全、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效果,控制肿瘤生长速度,延长患者的生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3]。然而,粒子植入术后,患者存在一定的辐射作用,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安全防护处理[4]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放射防护护理管理,按照“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的要求,尽量缩短与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的接触时间,与患者保持1m以上的距离,使用铅毯、戴铅帽的形式,实现隔离,有效起到防护效果,保证患者及其周围人群的生命健康与安全[5]

综上,针对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出院肿瘤患者放射防护自我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及周围人群的安全,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景元明,徐昌良,章俞,等. 肝恶性肿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辐射剂量监测及防护对策的前瞻性研究[J]. 浙江临床医学,2020,22(2):170-172.

[2]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放射性 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实体肿瘤技术质量管理核医学专家共识(2019年版) [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0,40(11):673-678.

[3]王丽. 放射防护剂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20,36(4):549-552.

[4]季艳会,郑薇,谭建,等.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131I治疗后体内放射性残留活度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J].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0,40(12):721-725.

[5]王攀峰,孙秋雨,刘加欧,等. 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出院肿瘤患者放射防护自我管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2):4152-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