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八大套》传承情况与历史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1
/ 2


山西《八大套》传承情况与历史意义

王慧敏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0)

摘 要:据景蔚岗考证[1],山西《八大套》形成于清光绪初年,由五台县槐荫村人赵成贵演奏并传承,20世纪20年代又经五台县五台村人张汝琳等民间艺人将谱本搜集保存,到目前为止,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本文将通过对《八大套》的传承情况和历史意义两个方面开始论述,通过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将历史学与活态相结合,进行总结,为以后研究《八大套》的音乐人士提供一条清晰脉络,并对《八大套》的发展及前景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关键词:《八大套》;发展历程;研究文献;前景分析



1引言

学术界普遍认为,山西《八大套》主要流传在山西忻州五台县和与该县毗邻的原平、定襄等地,直至现在为止,五台县东冶镇的鼓班仍能吹奏完整的《箴言套》。

之所以称之为《八大套》,是因为它包括了八个大型“套曲”器乐合奏,每一套又包含着多首曲牌,以第一首或其中一首命名,它包含七首笙管套曲和一首唢呐套曲。以渠子明抄本《音乐谱》为例,共同探究它所包含的曲目,八大套分别为:《推辘轴套》《青天歌套》《真言套》《豹厦台套》《劝进杯套》《剪灯花套》《十二层楼套》《大骂渔郎套》。

《八大套》的发展较为曲折,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中国在政治经济上惨遭打击,文艺界也受到影响,凌乱不堪,《八大套》这一乐种也随之开始衰落,跌入低谷。直到1947年亚欣采集五台鼓房音乐,山西《八大套》才开始慢慢复苏,重新绽放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八大套》以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这时候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在步入21世纪之后《八大套》开始走向成熟,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国家级传承人“卢补良”,这对山西《八大套》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传承情况

1.1文人传承

说到《八大套》的传承,在此需提及一人,五台县槐荫村赵成贵,赵成贵对《八大套》的形成、发展及传承、及曲谱保存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据《五台县文化志·人物传》记载:清光绪初年赵成贵在五台县槐荫村设乐坊,召集各地艺人乐师,聘请定襄县的鼓乐艺人梁福祥做他的老师,赵成贵在当时属上层人士,竟拜民间鼓乐艺人为师,在当时看来,这种为搜集民间鼓乐曲,戏曲曲牌而卑躬屈膝的精神难能可贵。他的乐坊在当时影响较大,各家各户的读书子弟都来乐坊学习音乐。

1.2鼓房传承

鼓房传承主要有牛家班和田家班 ,上述提到俗字谱的《五台山僧寺流传宋时乐谱》是早在宋代就有的《八大套》,相传在明代永乐年间在皇宫里面曾有牛氏先祖吹奏雅乐,牛为贵也继承了这门手艺成为了雅乐演奏师。由于正处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所以牛为贵没有继续从事演奏工作。之后在阳白乡和王家庄的王发荣财主和鼓坊业主田德义出重金请求他教授《八大套》演奏技艺,而后又在赵成贵的邀约下开始进行《八大套》乐曲谱写、指导与演奏。从此《八大套》在北方包括北京、天津、包头以及西北兰州、乌鲁木齐等多地开始流行,这其中离不开老艺人们对《八大套》的共同奉献。

1.3非遗传承

卢补良于1960年出生于忻州市解原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他就热衷于民间音乐,对音乐有着极度的痴迷,青少年时期边读书,边学习音乐演奏,师从武贵兰先生,1980年成为忻州雁剧团首席唢呐演奏员,1987年,他离开雁剧团,组建了自己的民间民族音乐演奏团。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演奏团中,挖掘,整理了许多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伯瑜于1999年到忻州采风时,就失传已久的《八大套》与卢补良进行过交流,但是对于《八大套》卢补良并不知晓,张伯瑜教授希望《八大套》能够重新登上历史舞台。2007年,卢补良不负众望,完成了《八大套》的第六版本,这一版本的出现,也使得山西《八大套》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历史意义

2.1源流研究

在1989年7月2日,孔繁洲[3]发表了“《山西八大套》考略”一文,在文中,他最先开始追溯《八大套》的源头,文中提到山西《八大套》是山西鼓吹乐的代表,因此他从鼓吹乐开始论述,指出鼓吹乐最早在山西娄烦一带开始使用,后来被用于宫廷,之后被汉代的统治者用于军乐等等。他在文章中对鼓吹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目的主要是挖掘《八大套》的流行地区,说明山西是中华民族鼓吹乐的故乡。对鼓吹乐进行论述之后开始对《八大套》的古老曲目进行深入分析,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对《八大套》的鼓吹套式和各套乐曲的展开描写。

《八大套》除了吸取各个时期的曲牌外,还吸收了民间的一些歌曲,这就使得《八大套》逐步民间化,慢慢地流传为民间音乐。

最后孔繁洲先生将汉代鼓吹与《山西八大套》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行分析,分别从主奏乐器、歌唱部分的变化、套式结构三方面来证明《山西八大套》对鼓吹乐是有所继承的。


2.2 二十一世纪的山西《八大套》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八大套》开始逐渐成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概述性文字为主,出现了景蔚刚[2]等学者的研究著作,同时出现了一位标志性人物“卢补良”。

卢补良出生在普通家庭,一生爱好音乐,对“八音会”的演出充满了兴趣,在16岁时,跟随武贵兰老师学习各种乐器。经过许多年的学习,卢补良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班社,取名为“小苟鼓乐班”,此后,卢补良更是热衷于自己的音乐事业,2004年成立了“忻州八音艺术团”。在他的带领下,“小苟艺术团”在全国参加各种演出,收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八大套》又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




2.3未来趋向

山西《八大套》参加了在2018年举办的“盛世中国梦—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果献礼大汇演”,因为精彩的演出获得活动铜奖。这一荣誉的获得又使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向前跨了一大步,山西《八大套》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山西《八大套》逐渐登上舞台,为世人认可和热爱,下一个阶段的山西《八大套》将会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散发出更加蓬勃、强大的生命力。

《八大套》自形成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萌芽发展时期逐渐一步步成熟,艺术学者的不断研究实践对《八大套》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八大套》的出现,让我们传承和保护了传统音乐,通过对它的研究为我国民间音乐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更好地促进了民间器乐乐种的发展,山西《八大套》是山西民间艺术的代表,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



3结语

山西《八大套》作为我国古老的民间器乐乐种,其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深厚,凝聚了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各种曲牌,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重放光芒,最终以纳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标志走向了成熟。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生活产品、娱乐配置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快了起来,而传统音乐受到现代力量的冲击,逐渐开始消亡。目前,关于《八大套》的一些历史资料还是比较匮乏的,因此要想完完全全复原《八大套》是极其困难的,不过我们庆幸,还有“卢补良”这样的国家继承人在不断地为《八大套》做出贡献,为它的复出、传承做出努力,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传统民间音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景蔚岗.“山西八大套”名实辩证[J].音乐研究,2004,44-53.

[2] 景蔚岗.《山西民间吹打乐申论》,《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二期.

[3] 孔繁洲.《山西八大套》考略[J].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第二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