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视角下的小说主题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人物形象视角下的小说主题解读

康新芳

陕西科技大学咸阳强华学校 712000


关键词: 小说 人物形象 人物关系 小说主题

内容摘要:

站在文体解读的角度上,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阅读是教材必选的文体,而对于教材所选择的名著经典小说,学生在解读方面存在困惑。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读懂小说显得尤为迫切。其实最便捷的方式是从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形象入手更有助于快速解读小说的主题。在阅读小说时需要厘清小说中出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归类的方式看待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明晰不同的人物身上作者倾注的情感态度倾向,便能够更好地解读小说的主题。


关于小说文体的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三和必修五两册书第一单元都有所安排。可以说从阅读的角度出发,小说文体不缺少读者,学生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从教材编排的角度来讲,选择了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学生在阅读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尤其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上存在困惑。

尽管我们在教学方面引导学生从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方面来解读主题,但在具体实践教学上难免也有些力不从心之处,尤其是在概括表达主题方面无从下手,鉴于这样的现状在一次备课组会上经过与组内同仁的讨论指出了小说文体教学实践的方向:在小说的三要素中,从人物形象入手相对而言更为容易解读小说的主题。

我们来回看一下小说的概念,会从中有所发现:小说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在这个概念中既呈现了小说的三要素,也凸显出小说主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思想的。可见:小说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解读小说主题的核心,那么如何从人物形象入手来解读小说的主题呢?

首先需要厘清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关系。

具体来说需要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我们有时也称主人公,他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一般而言,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主人公来展开,而小说的主题也往往通过主人公来体现。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录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以主人公祥林嫂身上发生的故事为主体情节,写作了祥林嫂死了丈夫来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祝福场景不让参与、后又被卖到贺家坳,春天死了丈夫、阿毛,再到鲁镇被人们奚落、最后在大年夜寂然死去等,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而又命运悲惨、精神痛苦的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以此来反映辛亥革命后农村人民的社会现实。

判定小说的主人公,通常看作者对人物着墨的多少来定。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题目指向别里科夫,小说主要写作的对象是别里科夫,所以别里科夫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另外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定。同样我们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别里科夫、华连卡姐弟、校长太太、我们等,这些人物中作者着重刻画了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害怕反对一切新事物,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的角色。小说以他的现实处境和生活琐事,反映19世纪沙皇专制统治对人思想的禁锢和迫害。

小说中也会出现次要人物,次要人物是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凸显、映衬作用,次要人物也是用来完成主要人物的叙述功能。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夫妇、管营就属于次要人物。在有些作品中次要人物与主题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我”作为一个线索人物出现,“我”见证了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我”作为一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鲁镇那样封建思想浓郁的社会社会环境中百无聊赖,小说通过“我”在鲁镇的生活感受,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新旧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可见主要人物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而次要人物是用来凸显成就主要人物的。在解读主题时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明晰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形象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归类看待小说中出现的人物。

最常见的是人物的对比呈现,比如:《水浒传》豹子头林冲的正直、扶危济困与陆谦的忘恩负义、贪慕荣华构成对比;《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因循守旧、思想保守、胆小怕事与华连卡姐弟自由活泼爱好新事物形成对比;严歌苓的小说《审丑》中拾荒老人外表不堪而心灵淳朴与孙子外表光鲜气派却内心忘恩不顾念亲情形成对比;李德霞的小说《马兰花》中马兰花的善良真诚、知恩图报与丈夫的自私狭隘形成对比……对比呈现的人物,小说的主题往往是歌颂赞美一方,讽刺批判另一方。

还有一种是同类呈现,比如鲁迅的小说《药》中写了三类人。一类人是康大叔、牢头红眼睛阿义、夏三爷他们是同一类人,他们共有的表现是蛮横、欺压百姓,从他们身上体现的主题是揭露了封建反动统治阶级对民众的迫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一类是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夏四奶奶,他们勤劳善良俭朴却也愚昧无知,小说从他们身上批判群众思想的愚昧,对革命缺乏理解,也揭露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类是以夏瑜为代表的革命者,小说通过夏瑜赞扬了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再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和四神是一类人,他们是封建卫道士的代表,思想意识以封建礼教、封建思想为主导,认为祥林嫂不吉利对她另眼相看,也是他们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祭祀而使其精神受到了摧残;一类人是祥林嫂和柳妈,她们属于同一个阶层——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另一类人是鲁镇的人们——一群看客:他们对祥林嫂极尽嘲讽和奚落。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物的塑造,为我们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一场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的农村没有多大的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依然被禁锢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牢笼中。

总之,当我们把视角关注在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身上,便找到了把握和解读小说主题的钥匙。当然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中,作家笔下的人物,往往形象丰满,有多面性,需要我们用多角度的视角进行感知和解读,往往也能够发现作家在人物身上倾注的对生命、人性、社会等方面多元化的思考。


参考文献:《紧扣人物形象挖掘小说主题》 ——潘惠娟 《文学教育》 2011.0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