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4
/ 2

急诊预检分诊候诊患者病情变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臧菊菊 许彩云 邱华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八六医院急诊科 安徽省 当涂县 2431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在患者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入本院急诊就诊的1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75,实施传统经验预检分诊)和观察组(n=75,实施急诊预检分诊),比较2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分诊时间为(1.80±0.36)t/min,明显短于参照组的(2.19±1.41)t/min,分诊准确率(96.00%)高于参照组(85.33%),意外事件发生率(0%)低于参照组(8.00%)(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分诊中应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有效缩短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和挂号时间,提升其分诊效率,确保患者得到及时诊治,且可提升其就诊服务满意,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分诊质量

急诊分诊是医院服务质量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为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诊治,需积极做好急诊分诊工作。急诊预检分诊是根据急诊患者的主述、主要症状及体征观察等初步判断病情,依照病情轻重缓急及患者所属专科安排就诊顺序并指导其到相应专科就诊,以便患者能得到更快治疗。临床研究报道,急诊预检分诊标准的制定及应用可快速、有序、准确地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类,提高分诊效率。本研究主要探讨急诊工作中实施急诊预检分诊的效果及应用意义,现做如下报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急诊科收治的病例中随机选取150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于急诊科收治的无沟通、意识障碍者;病历及临床诊治资料均有效且保存完整。排除标准:伴有精神性疾病者;年龄低于14岁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75例,其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17—76岁,平均(45.8±2.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中专34例、大专及以上12例。观察组75例,其中男40例,女35例;年龄:19—77岁,平均(46.2±2.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例、高中或中专35例、大专及以上1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急诊期间进行传统经验预检分诊:由医护人员凭临床经验开展预检分诊。观察组实施急诊预检分诊,方法如下。

1.2.1制定急诊预检分分诊系统

以国外分诊标准为参照,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标准。一级(濒危):病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立即给予救治,挽救患者生命。该类患者主要为严重呼吸困难、心跳呼吸停止、重度创伤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就诊标识为红色,区域为抢救医疗区;二级(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病情有可能进展为一级,或有可能造成严重残疾,须及时给予对应处置及治疗,该类患者主要为严重骨折、消化道大出血、脑卒中、脏器衰竭等,就诊标识为红色,区域为抢救医疗区;三级(急症):患者尚无短时间内致残、致死征象,在一定时间内安排就诊,如肾绞痛、进行腹痛、头痛、呕吐、发热等患者,患者就诊标识为黄色,区域后诊断医疗区;四级(非急诊):患者尚无急性发病症状,临床诊断应用到医疗资源较少,就诊标识为绿色,区域为一般医疗区。

1.2.2实施预检分诊

为了保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该种分诊方法,对急诊室护士实施专业培训,主要通过授课、演示、讨论等多种形式相互结合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医护人员接到患者后,以患者实际状况为根据,安排轮椅或平车,及时与出诊人员做好病情交接;实施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询问患者相关信息,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判定其病情级别;在急诊分诊表格上填写好患者基础信息;以患者病情级别为根据,安排其尽快接受进一步救治。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相关急诊分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分诊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分诊准确率高于参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急诊分诊相关指标对比

61b827e3d4f86_html_deb88ac21b7467cb.png

2.2两组组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医护人员、患者或家属对分诊工作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对照组医护人员满意度89.33%,患者满意度80%。观察组医护人员满意度97.33%,患者满意度94.67%。

3讨论

急诊科接诊患者病情多样、复杂,且病情严重、进展速度快,如未能及时给予有效诊断或治疗,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急诊科接收患者后必须及时、准确进行诊断和鉴别,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的危险性,快速给予评估及针对性处置。患者就诊过程中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对患者候诊时间缩短、分诊准确率提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3.1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优化患者候诊流程

人们日益重视健康问题,对医疗服务有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使医院急诊量大大增加。与此同时,部分本应到普通门诊就诊患者为尽快就诊、不想等候或门诊时间不足等因素直接转到急诊,加剧急诊科室拥挤,急诊拥挤、无序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急诊分诊工作。基于此,本院急诊科室根据国内外急诊分诊标准,结合本院急诊实情,制定系统、可行的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将患者分成4类,依照预检结果分诊。应用该标准后,急诊患者得到有效分类,不同分类标准的患者到相应诊区候诊,配合分诊系统,有效解决了急诊科室混乱、候诊杂乱的情况,同时有效缓解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候诊焦虑、不安等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使急诊急救工作有序展开,每个环节时间均得到节约,使分诊效率大幅提升。

3.2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有效减少急诊患者分诊用时

过去患者就诊分诊一般是预检护士基于常规经验判断其是否要优先就诊,没有明确、规范的分诊依据和标准。在应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之后,急诊预检护士可根据患者体征监测、心电检查及患者主诉等情况,按既定预检标准进行快速、准确分级,让急诊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分流。应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有效减少急危重患者候诊时间,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同时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及其家属就诊满意度显著提高,在应用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后,患者可根据自身病情有序排队,使其对候诊时间的抱怨降低。

3.3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可使急诊预检护士准确、有效地甄别出急危重患者,以提高分诊质量

急诊预检分诊标准的实施可提高急诊科护士分诊的主观能动性,依照患者相关指标科学、准确地分诊分流。急诊室是抢救生命场所,科室预检护士最为主要的职责就是快速准确甄别出急危重患者,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在常规急诊分诊中,急诊患者的病情严重度判断主要是根据预检护士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易导致急危重患者漏诊,而耽误救治,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易引起医患纠纷。急诊护士对于疾病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较高。急诊预检护士能够更为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详细了解患者主诉,初步测定患者生命体征,以此甄别患者,让急危重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内于相应诊区就诊和治疗,而非被动去了解和发现患者候诊期间病情发生变化或出现意外才抢救。此外,配合预检分诊系统,分诊护士可根据预检结果进行分级、优先、叫号,同时可显示患者排队号、排队总人数、等候时间,方便患者就诊,最大限度提升急诊分诊效能。

综上所述,将急诊预检分诊应用于急诊患者就诊过程中,可有效提高急诊救治工作效率,缩短分诊时间,提高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黄善华,刘莹,龙夏芳.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及信息化管理的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29—30.

[2]郑琼.急诊预检分诊护理流程用于急腹症患者诊治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163—164.

[3]陈晓蓉,王小霞.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对儿科危急重症患儿分诊效果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6):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