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

许媛媛

通辽日报社 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与传播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和复杂局面。行业变迁与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新闻教育改革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难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的持续性观察和研究, 发现新闻院校已经获得的教育成果各具特色,而亟待探索的问题却很有共性。

关键词:新闻教育;亟待探索;

前言:近代以来,“重建新闻教育体系”的呼声一浪盖过一浪,几成壮丽景观。这是因为,在后现代社会普遍出现“传媒拜物教”、当代传媒以文化资本方式渐次进人人类文化神圣中枢之时,新闻人才的重要性、新闻知识社会学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以从未有过的社会问题面貌呈现于我们面前,逼问着现行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对现有的新闻教育制度构成强力挑战。

一、新闻教育亟待探索的主要问题

1.什么需要变革,什么应该坚守,是近年来新闻教育界一直讨论的问题。创新的各方面表现及成果本文限于篇幅不加论述。需要关注的是,新闻传播院系纷纷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热衷于加强新技术新媒体内容的教学时, 可能产生的问题。已经有学者提出,“当新媒体迅速崛起时,传统的职业传媒人似乎已经被搅得心神不宁,表现出渠道崇拜之下的忙乱,缺乏职业传媒人的淡定和对传播内容的精细打磨和把关, 因而屡屡表现出有失真实、有失准确的业余水准, 反过来给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警示: 固本教育必须成为共识。不能否认,培养新闻传播人才需要紧跟传媒业发展步伐,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育, 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工具和业务技能。但是新闻传媒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根本属性还要求其从业者对社会有全面、深刻、准确的认识, 承担社会瞭望者的责任。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形成宽阔的知识视野和人格品德修养。

2.新闻教育面对的问题之一,便是在既有框架中放置新式的大众通俗新闻,或着重建理解框架。传统的新闻是强调神圣伦理精神的新闻,它的奋斗目标,便是一个健全性的社会,因而,它总是沉重地、焦虑地反应着社会实存,监控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力道,这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也是新闻学教育中贯彻始终的一个主线。大众通俗新闻,亦即那些大量销售的报纸、期刊和广电节目,它们垂目于名人逸事、生活方式以及“非消息性”报道。这种新闻方式如火如荼,却被新闻学教育斥之于门外。对这种引人注目的方式十分感兴趣并反复探讨的是一些文化批评者。这种方式应当特别引发注意:①通俗新闻乃是传媒民主化这一持续发展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②通俗新闻对现代主义思想的二元性构成了挑战——现代主义新闻要求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信息和娱乐、公民品格与消费主义,“硬”新闻与“软”新闻而通俗新闻则对上述男性主导的公共领域内的理性、批判、公众服务在内容、品味、视点上构成挑战;③传统的“头版新闻”以当权者为主体,而通俗新闻的主体则是自我,从整体上观,新闻正在从“治人话语”转向“自治话语”。例如,通俗新闻对于社会意味着什么?它们怎样发挥社会作用?消费者以及其它公众如何来接触它?如何理解在“后现代新闻报道”中有相当部分根本不是新闻?如何对通俗新闻重交流而非披露、看重受众而非事实、是“我们”而不是他们、是社会关系协调而不是对抗树敌、是教导而非先锋主义特性作出现代性的回答。这些必须在新闻教育中得到回答,而不是掩饰。一些传统理论持有者简单地攻击通俗新闻为“白痴文化”,说这种运作的最后赢家是传媒,而公众则是最大的输家。然而,这种理论,并未被受众完全接受。大众文化拥护者认为,新闻的场域本来就是一个文化竞技场,不应太过呆板,一切应适时考量。

3.既有的新闻教育体系一直向学生们灌输的一个信念是:新闻在本体上是信息的,它应与实际行动有一定的距离,它不应被“行动的火焰”的逻辑所摄住,它是中立的、理性的、冷静的。它不希望卷入各种事非,也不期冀能对一些什么问题做出回答。较为流行的“镜子说”就是再典型不过的一种意见。这种观念早已受到挑战。例如自20世纪60年代中产生的“新新闻主义”,就坚持否定这种为许多新闻工作者守持的信念。与传统的记者在标准的新闻文章中努力争取的客观性形成对比的是,“新新闻主义”的语调完全是个人性的,他们对话语权力控制者持完全的批判姿态,“通过表露个人的倾向观点,新新闻记者为一个更高的‘客观性’而努力。他通过公开承认他自己有偏见来力图戳穿任何报道都可以是客观的神话。”他们以纪实作品方式陈示一种解剖、一种感念。在他们的纪实作品中,记者们往往是以一个我们时代道德困境的目击者的角色出现的。他们就好象一个当代地狱之行的导游,让读者伴他们一道体验那种“世界未日”的感觉和灾祸即将来临的心态。

二、思考

1.我们所迎遇的问题还有许多,例如新闻传播如何处理“国家”范式与“社会”范式之间的矛盾,就一直是困扰人们注意的一大人类社会学问题:如,在媒介步入“喉舌”与“商品”共融时代时,它又该怎样调节其中来自逻辑上的矛盾在我们看来,除了一些外部体制影响着新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外,更多的影响来自理念调整的滞后,这有待人们共同投入心智与关怀,以普遍主义眼光读解困难、解构遗憾。只有理念得到澄清,行动才能正确、持久。另外的问题是,当代新闻教育的核心在于以良好的心态将一切体制建构导向启迪式的教育框架中来,因为教育的本质自来就是“交流”的,而不是“训练”的。以下工作显得十分必要:①智慧提升结合社会建设而展开,一切为“健全性社会”之目标而奔走;②人类知识社会学的框架建构;③历史意识弥散于每个生命世界,凡事能由“长时段”观照;④启思个体生命释放独立能量;⑤创造性教育,动态的评价体系,打破一统鼓励学术个性;⑥取谛一些误导方向的课程,放弃纯知识性课程,让一切专业化、精深化。只有这样,更具前瞻眼光、心灵关怀、有“策略视野”的社会中坚才能源源而出,一个更适宜于新闻业发展需要的新闻教育体系才能形成,并多元璀璨。

2.没有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进行明确区分,未形成独立的专业硕士课程体系, 不少学院简单移植了学术硕士的既有课程, 其中一些研究型课程并不适合专业硕士职业型人才培养方向。相比较而言, 美国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设置更重视实践性, 在注重核心课程的同时突出实践环节, 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个人兴趣和就业目标跨系选课。因此,即使是选择同一专业方向、相同培养计划的学生,在具体课程上也会有所差别, 每个人的学习计划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课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尤其注重现代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充分研讨与交流。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结束语:在新媒体环境下,专业媒体的价值不会被个人媒体、机构媒体所湮灭, 机器也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职业新闻工作者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是,专职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人必将面对更加复杂的舆论环境、报道对象和传播技术,他们的专业性、创造力和道德品质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拷问和检验。因此,如何培养未来新闻业的主力军—职业新闻工作者,仍然是新闻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1.谢毅,杨思明(2019年9月4日). 中美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第二届教育与教学管理国际会议,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