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观察

/ 2

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变化观察

齐浩 1 刘志新 2 赵祥伟 1 郝龙飞 1

  1. 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2.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科

第一作者:齐浩

通讯作者:刘志新

【摘要】目的:观察与分析行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后患者颈椎矢状位平衡情况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接受ACDF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前、术后1年颈椎不同融合节段矢状位参数。结果:术前各融合节段矢状位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单节段融合患者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垂直距离、T1倾斜角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双节段、三节段、四节段融合患者各矢状位参数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单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作用较小,术后无明显变化,但可有效改善双节段、三节段、四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情况。

关键词: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椎矢状位平衡;融合节段


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可通过将突向椎管前方椎间盘、骨折碎片、增生骨赘彻底清除实现植骨融合进行颈椎病治疗,目前临床效果理想。但对于ACDF手术对颈椎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报道较少,本次研究则分析手术前后患者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接受ACDF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7例、女性35例,年龄36~78/(56.12±7.16)岁;其中单节段融合患者19例、双节段融合患者20例、三节段融合患者23例、四节段融合患者20例。

1.2方法

均接受ACDF手术,手术均由相同医生完成。予以患者全身麻醉,保持仰卧位,将薄枕置于肩背部,颈部向后伸,于颈前右侧设置3cm横切口,分离血管鞘与内脏鞘后进入,于椎体前缘处切开椎前筋膜,经透视引导确定责任节段位置及椎间隙参数,将椎间盘切除,行潜行减压,经试模后确定cage参数,在相应椎间隙填充自体骨;测量减压节段参数,于节段椎体前缘处采用可变角螺钉钛板、固定角螺钉固定;经透视确定固定满意后,止血、负压引流,逐层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

不同融合节段颈椎矢状位参数,测量方法:经颈椎侧位X线片提示,C0-2角为硬腭后上方至枕骨中线尾端点线与C2下终板切线间夹角;C2-7角为C2、C7终板下缘切线与延长所形成垂线内侧角;C2-7矢状垂直距离为C7椎体后上角垂直于C2椎体几何中心垂线的距离;T1倾斜角为T1椎体终板延长线、水平线之间形成的锐角。

1.4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经SPSS25.0软件分析,以(%)与(61b302e28276a_html_ef1d369bdc1b6a59.gif ±s)体现计数资料与计量资量,χ2与t检验,P<0.05时差异明显。

  1. 结果

术后1年单节段融合患者C0-2 Cobb角、C2-7 Cobb角、C2-7矢状垂直距离、R1倾斜角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双节段、三节段、四节段融合患者各矢状位参数均高于术前(P<0.05)。见表1。

表1 不同融合节段颈椎矢状位参数比较(61b302e28276a_html_ef1d369bdc1b6a59.gif ±s)

组别

单节段(n=19)

双节段(n=20)

三节段(n=23)

四节段(n=20)

术前

术后1年

t

P

术前

术后1年

t

P

术前

术后1年

t

P

术前

术后1年

t

P

C0-2 Cobb角(°)

21.17±7.25

20.93±6.74

0.1057

0.9164

20.25±6.07

25.31±8.16

2.2251

0.0321

16.25±6.14

20.35±6.42

2.2134

0.0321

15.18±6.35

19.26±6.12

2.0689

0.0454

C2-7 Cobb角(°)

15.31±7.63

17.09±7.81

0.7106

0.4819

13.44±7.12

18.91±9.11

2.1157

0.0410

11.28±7.35

16.49±9.37

2.0981

0.0417

11.59±8.19

19.35±5.47

3.5237

0.0011

C2-7矢状垂直距离

20.49±9.82

20.73±9.91

0.0748

0.9408

18.61±7.78

24.49±9.16

2.2594

0.0297

19.21±8.17

25.87±12.16

2.1803

0.0346

21.16±12.11

27.89±7.03

2.1494

0.0380

T1倾斜角

22.84±8.45

23.15±8.67

0.1116

0.9118

24.35±6.28

28.69±7.13

2.0438

0.0481

26.15±9.32

31.97±7.24

2.3651

0.0225

24.17±6.25

31.96±6.24

3.9446

0.0003


  1. 讨论

ACDF术后临近节段可代偿单节段活动度、颈椎平衡序列参与程度,改善矢状位参数,但效果有限。而在双节段、三节段、四节段中临近节段无法代偿,但手术中采用钛板等材料具有特殊性能,使临近节段生物力学发生改变,当节段代偿到达极限后,下颈椎矢状位发生改变,从而为临近上颈椎提供姿势性代偿,改善颈椎矢状位平衡[1-2]

综上所述,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单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的作用较小,术后无明显变化,但可有效改善双节段、三节段、四节段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平衡情况。

参考文献:

[1]柴燕武,于宪贵,沈广荣.颈椎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02):284-287.

[2]赵光辉. 两种颈椎前路三节段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D].吉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