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阿拉善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张红霞、王英、曾海侽、李静、沈梦兰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生态环境监测站 750306

摘要:随着阿拉善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也随之增多,同时对于土地耕作也呈现增加的形式,因此使得生活用水和城市用水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由于阿拉善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性,当地的相关水资源处于一种缺乏状态,加上当地人们对于生产和生活用水方式的不当,使得该地区的用水矛盾较为突出。由于阿拉善地区中农业居民占据大多数,因此农业用水占据着总用水的大部分,因此要想提升阿拉善地区的用水效率,提高其用水利用方式,有必要对阿拉善地区的农业用水利用方式进行改进。本文以阿拉善地区的农业用水现状为主线,分析其用水的效率,针对用水效率低下的情形,从水价、节水政策、节水技术和农业种植品种结构方面提出具有适用性的解决策略,从而能更够提升该地区农业用水的效率,可以更好的促进阿拉善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阿拉善地区;利用效率;农业用水;节水政策

1 前言

阿拉善盟位置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该地区东西分布有800公里左右,南北之前距离为400公里,总体上平面总面积大概有27万公顷左右,在自然地理方面属于内蒙古高原。该地区在地势上东南方向高,西部地势低。在东部与桌子山接壤,南边和贺兰山北段相邻。而桌子山西侧和贺兰山北侧则为一个洪积倾斜平原,中部则为乌兰布和沙漠所覆盖。在气候上表现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常年平均气温为8°C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207毫米。一年的降水量80%主要集中在7-9月份,且常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地区内部的地表水较为稀疏,黄河是其最主要的地表供水渠道,黄河由南向北贯穿整个东部地区,除去黄河影响,其内部沟谷多表现为干涸的河谷,很少出现有地表水。但是在区域的西北部依旧存在一些全新的世湖沼泽地,该区域中分布有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地表水,但是主要为咸水,伴随食盐沉积。

阿拉善盟在区域灌溉上很少有利用流经河流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地表的季节性湖泊实现灌溉,对于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采用地上雨水聚集,雨水在贺兰山地区汇集后经过沟谷形成水流,以及地下潜水补给。即使面临上述用水困境,但是阿拉善地区的灌溉区地下水位线变化依旧相当规律,在冬季时,水位线相对较高,夏季则表现为最低,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受到地表开采作业的影响。除此就是受到降雨和地表水蒸发的影响,但是不占据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可知,阿拉善抵御的用水资源主要存在两个难题,一个就是地区的水资源相对紧缺,难以满足当地的生活和农业用水需求;其次就是当地的水资源浪费严重,很少能够有效发挥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2 阿拉善地区水资源现状

阿拉善左旗地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2314.53×104m3,其中可供使用的总量为19669.51×104m3。阿拉善盟水资源因此相对较为贫乏,可供使用的地表水因此相对有限,其主要地表水主要是黄河,在东部地区黄河过境长达85公里,西部主要存在一条唯一的内陆河流额济纳河,对于这些可使用的水资源中,由地表水组成大概有了5712×104m3。但是即使存在上述地表水数据,单位面积地表水资源数目依旧较低,只有211.36m3,对于阿拉善地区广袤的耕地而言,每亩土地只有135.2m3每年,上述可利用水资源基本上很难满足当前的工业灌溉用水。以此同时,阿拉善地区,不同区域之间地表水资源分布的差异较大,在阿拉善地区的东南部,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在西北部地区水资源基本没有,因此经过地域上的水资源重组后,阿拉善地区水资源显得更为紧张。除去地表水外,地下水资源的总量占据395910.52×104m3,其中能够可以开采使用的水资源总量每年大约只有126235.11×104m3。且这些水资源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山前带位置,具体地表形态表现为倾斜平原和吉兰泰盆地。但是吉兰泰盆地主要为乌兰布和沙漠,地下的水资源相对较难利用。

3 水资源利用情况

阿拉善旗总共建有小型水库共33座,大多数水库为小(二)型水库,除此之外,还建有塘坝大约120座,部分塘坝经过改进加高加固后变为小型水库。为更好将低水位水源运往高处,沿黄河一共建有扬水工程共5处,上述水利工程在为阿拉善地区提供灌溉和工业生活用水方便提供很大的便利。在2019年,阿拉善左旗总的供水量达到了1234900.51×104m3,其中地表水总的供水量达到683800.65×104m3

(1)地表水源供水能力。目前阿拉善整个地区共有小型水库共33座,总的库容量达到1769.88×104m3,该项水库设计供水计划达到了1200×104m3,但是实际供水能力仅达到了899×104m3,。除去水库之外,各类塘坝一共有120座,总的库容量达到了341×104m3,这些塘坝设计供水量为231×104m3,但是实际供水量只有200×104m3

(2)地下水工程及供水能力。对于地下水,目前阿拉善盟主要采用打井从来抽取地下水,目前全区域共打有机井共1890机电井,配套有机电井共1720眼。上述地下井设计供水能力为24789.98×10

4m3,但是实际供水能力只有2212.78×104m3

(3)其他形式供水能力。除去上述地表蓄水工程和地下水源供水工程外,其他的水源供给工程还包括污水处理利用工程,主要对城市及生活污水进行在处理并实现疏干水的利用。截止2019年,阿拉善盟共有污水处理回收工程一共5座,分布在巴彦浩特地区,这些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达到了3.5×104m3,但是实际的处理能力只有3.1×104m3每天。

4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目前阿拉善地区部分区域供水较为紧张,但是仅仅从水源供给方面而言,阿拉善地区的供水能力依旧较为薄弱,实际供水能力存在较大的不足。从水资源运输方面来说,输水管线破损较为严重,导致水资源在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除此之外,水源在实施供水时,由于在短期内不具备供水调蓄能力,使得水资源供水时难以维持稳定和平衡。最后一点就是很多地区中的供水管网存在堵塞,及时供水水源在充足情况下,依旧难以位置需水区域的供水需求,导致很多地区在用水高峰时表现为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

(2)用水形式不充分导致用水浪费。在开展农业用水灌溉时,目前常见的做法就是实现大水漫盖的形势,长时间大量的用水,使得地表水损失严重,同时对地下水资源的加大力度抽取,也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如果能够在农业用水中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对水资源的消耗。但是目前在阿拉善地区仅仅只有察哈尔滩和腰坝地区使用节水灌溉,而在其他地区则没有使用该项节水措施。采用大水漫灌形式进行工业用水灌溉,很容易使得田地内部难以进行均匀用水,从而使得那些水层较浅挥发性强的田地容易聚集盐分,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成长。因此为了保障农业收成方面,可以调整田地农作物种类,采用那些耐旱性较强的作物,多采用那些消耗水量较少的农作物,并及时采用节水灌溉措施,从而降低对水资源的消耗。

(3)用水结构不够合理,水资源利用率低。随着阿拉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的工业项目落户阿拉善,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助力。但是随着上述工业项目的建成,使得该地区的工业用水存在较大的压力。截止2019年,该地区的工业用水量已经高达32571.33×104m3,显然该地区的供水能力难以满足其实际用水需求,如果一味满足工业用水需求的话,势必影响当地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同时由于部分工业项目在处理污水能力方面差异较大,使得很多能够直接用于生活用水的水源污染较为严重,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该地区的供水能力。

5 阿拉善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1)开发新的水源地,提升城市水管网的改造。为进一步缓解用水紧张,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则是找到新的水源地,从源头上解决阿拉善地区的用水需求。因此可以采用相关新技术加大地下水的勘探,从而为地区新水源的发现提供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改善生活区中的供水管网,及时检查和维修出现破损和堵塞的管网,从而保证水利管网的畅通。同时积极开发污水处理新技术,将处理后符合标准的污水用于开展绿化灌溉用水,从而起到缓解城市生活和工业用谁的额需求。

(2)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在能够积极开发找到新的供水源后,也需要采用节水措施,起到开源节流的效果。同时根据阿拉善地区的地貌和实际用水情况,可以采用“高水高供,低水低配”的措施,同时和“集雨,截潜,蓄洪”的等措施配合使用,从而能够增加供水能力。则需要积极利用当地的相关水利搞工程,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动节水改造,在农业灌溉用水方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能够有效提升粮食掺量的基础上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

(3)合理规划水资源配送需求,提升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实现上述情况,需要及时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节约进行结合,从整体上积极统筹现有的供水工程,从区域上实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在生活用水方面,加快市政用水工程的改造,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益,降低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消耗,从而工根源上和运输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可持续性,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6 总结

阿拉善地区水资源主要存在着水量低,利用效率不足的情况,为更好的缓解当期的用水矛盾,本文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开展了相关分析,结合当地的水资源分布和使用现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期望能够对当地的用水需求紧张起到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林秀,温璐,张雪峰,王立新,赵吉,杜凤莲. 内蒙古地区水足迹量化及水资源评价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08):182-195.

[2]李元鸿,张英,袁斌. 阿拉善盟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2021,(04):185-187.

[3]张晓宇,许端阳,卢周扬帆,赵志荣.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阿拉善"三生"用水系统演化模拟与调控[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8):10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