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针治疗慢性瘙痒机制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3

高频电针治疗慢性瘙痒机制的研究进展

谢平 1 黄莺 2

1.成都中医药大学 临床医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 四川省成都市 610072

摘要:慢性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的针对慢性瘙痒的治疗方法存在着疗效不佳、副作用大等问题。现代医学基于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临床实据,在离子通道、细胞活性、细胞因子趋化、神经传导等不同水平,对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本文概述了近期对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外周和中枢层面作用机制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机制提供线索。

关键词:电针;慢性瘙痒;细胞因子;信号通路

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oacupuncture in treating chronic pruritus

Ping Xie1 Ying Huang2

(1.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 China; 2.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2, China)

Abstract: Chronic pruritus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the existing treatment methods for chronic pruritus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as poor efficacy and large side effects. Based on clinical evidence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hronic pruritus, modern medicine has explor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chronic pruritus at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ion channel, cell activity, cytokine chemotaxis and nerve conduction. 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mechanism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ruritus at peripheral and central levels in order to provide clues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ruritus.

Key Words: Electric acupuncture; Chronic pruritus; Cytokines; Signaling pathways

引言

瘙痒是一种能激发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临床将慢性瘙痒定义为:病程绵绵、久治不愈,迁延时间超过6周的瘙痒。有研究显示,每周都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经历过瘙痒[1,2]。长期反复的瘙痒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精神困扰,重者甚至可能致使患者产生自残、轻生等意念。现代医学针对慢性瘙痒的治疗方法较多,但仍不能完全、有效的改善慢性瘙痒,对于慢性的瘙痒的认识及治疗仍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本文通过对近期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归纳了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部分机制。

1 慢性瘙痒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瘙痒的认识

瘙痒的产生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现代研究发现瘙痒的产生和皮肤中细胞与神经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外周瘙痒信号通过瘙痒通路传递进入神经中枢,并最终产生瘙痒的感觉。

外界刺激促使细胞分泌组胺、5-HT、神经肽、阿片类物质、细胞因子等活性物质,通过激活分布在真皮乳头及表皮的无髓C神经纤维游离末梢上的瘙痒受体以产生神经兴奋,兴奋经过传入神经的中枢枝传导至脊髓或延髓背角的浅层,并刺激神经分泌SP、BNP等神经递质以激活二级神经元。最终将瘙痒信号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瘙痒中枢以产生瘙痒的感觉。

此外,脊髓中有调节性的中间神经元,其可被搔抓、冷热刺激、疼痛等激活而释放强啡肽等物质,以阻断瘙痒信号传导的神经通路,在瘙痒的发生过程中起到调节的作用。

慢性瘙痒主要是由非组胺能神经介导[3],其瘙痒信号的产生主要与IL-31、IL-4、IL-13等细胞因子相关,另外IL-2、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蛋白酶、P物质、IL-25、IL-33、IL-17、TNF-α等在瘙痒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IL-31 IL-31是介导瘙痒的最直接的细胞因子,主要来自于CD4+ TH2,也可由肥大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少量分泌。其通过与瘙痒性神经元上IL-31Rα和肿瘤抑制素MR6b组成的受体复合物结合,进而激活瞬时受体阳离子通道TRPV1和TRPA1以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将瘙痒信号从外周传递至中枢。

2)IL-4 、IL-13 特应性皮炎主要由2型炎症反应介导,IL-4和IL-13是其发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驱动因子,与慢性瘙痒也密切相关。IL-4和IL-13不直接诱发瘙痒反应,但IL-4与感觉神经元的IL-4Ra结合后,可增加其对于IL-31等瘙痒性炎症介质的敏感性,从而诱发瘙痒。有研究发现,IL-4Ra可能是慢性瘙痒的一种基础条件。
3) IL-33、IL-25和TSLP 当受到外周瘙痒原刺激后,角质形成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会分泌IL-33、IL-25和TSLP,作为IL-4、IL-13、IL-31的上游因子而启动2型炎症反应,从而参与瘙痒的发病。TSLP与TSLPR结合后激活trpal阳性神经元,从而产生痒觉;瘙痒促使机体发生搔抓动作,可进一步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分泌TSLP。

1.2 中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瘙痒的认识

中国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在《黄帝内经》中将瘙痒的病机归纳为“正虚邪侵”和“心之为病”。《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此处指出了瘙痒发病的一大病机——虚邪。人体正气亏虚,卫外无力,外邪乘犯,阻于皮肤腠理之间,腠理不秘,络脉不通,肌肤不仁则痒;或阴血亏耗,虚邪内生,营运失度,肌肤不得濡养温煦而作痒。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中,将痒症的病机归纳为:“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此条文是心与痒症之间联系的高度概括。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论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里体现出了心具有主导机体神志及精神状态的功能,古人认为心掌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当心主神志的基本功能失去主导后,机体就会出现精神异常的情况,从而导致肌肤感觉错乱,自觉皮肤瘙痒。且“心主血脉”,心气灌于脉,推动营运,濡养肌肤。当心的功能失调,肌肤失润而作痒。

后世医家在前贤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了瘙痒症的辩证论治体系。对瘙痒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亦得到拓展,逐渐完善了“虚、湿、风、热、虫、毒、瘀”等邪气致病的理论。正气既虚,外邪乘袭,侵袭皮毛、经络、肌肉而为病。病久则正虚,邪气不得速去,虚实夹杂,病势缠绵,故病程迁延反复、久治难愈。

现代医家丁素先[4]将瘙痒症的病机归纳为“不通则痒”和“不荣则痒”。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虚无力温煦和推动血液,血行瘀滞,脉络不通,肤失养,而出现肌肤甲错,干燥脱屑;气虚无力生血,而出现不荣则痒,气血不和,百病乃生。病久脏腑精气、精血耗损,肝肾不足,气血津液亏虚,肌肤失养,致血虚生风,风燥致痒;或病程迁延难愈,久病入络,络脉瘀滞,营运不行,肌肤失养。

黄莺教授[5]认为在瘙痒的发病中,风邪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无风不作痒”,有痒即有风,风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其贯穿于瘙痒性皮肤病始终。而对于久病之顽痒,其治疗则应从虚、瘀立论。病久入络,易虚易瘀,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肌肤失养,气血失于调和,则为痒。另外六淫邪气均可致痒,非独风也。风邪易合并他邪而为病;心主神明,情志不遂也是瘙痒的一大诱因。

1.3 慢性瘙痒的治疗

基于对慢性瘙痒发病机制的认识,目前研究发现对慢性瘙痒有效的治疗方法众多,如:皮质类固醇、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JAK抑制剂、抗组胺药、抗惊厥药、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光疗法等。中医在其理论指导下,辩证论治予以中药、针刺、灸法、刺络拔罐、放血、自血、耳穴、火针治疗,临床均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瘙痒症,尚缺少简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 电针与慢性瘙痒

电针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针刺法与现代电生理学有机结合后产生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疼痛、瘫痪、面肌痉挛等疾病。

针刺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基于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等,通过对机体经络腧穴的物理刺激,以取得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强健身体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瘙痒主要责之于正气亏损、外邪袭扰。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施以针刺,可以起到扶正祛邪止痒之效。电针是在传统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将针体与电针器相链接,输出均匀、稳定的脉冲电流,通过针体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一种方法。与传统针刺治疗相比,电针治疗在针刺得气后对针感的维持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现代研究证明,电针在改善炎症反应,缓解瘙痒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目前仍未见关于电针治疗瘙痒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的归纳总结,本文对目前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并尝试对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外周、中枢通路进行综述总结。

2.1 外周机制:

1)调节肥大细胞功能(脱颗粒):在不同的慢性瘙痒模型研究[6,7]中,均能观察到100HZ电针组较对照组具有更低水平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推测高频电针可通过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功能,从而降低组胺、白三烯等内源性瘙痒原水平,减少对瘙痒敏感性神经元的激活,进而缓解瘙痒。

2)调节细胞因子:非组胺依赖性通路也是瘙痒的重要通路,其主要由细胞因子、SP、蛋白酶、药物(如氯喹)等激活,再通过瘙痒敏感性神经元将兴奋传递至大脑产生痒觉。一些研究[8,9,10]发现:高频电针可以通过调节IL-4及IFN-γ在外周血中的含量,从而恢复Th1/Th2动态平衡,进而降低IL-31、IL-4、IL-13、TSLP等细胞因子的水平,以治疗瘙痒。

3)调节离子通道的表达与活性:可下调瘙痒敏感性神经元突触膜上TRPV1及TRPA1的表达及功能活性,从而减少神经元对瘙痒原的应答反应,以减少离子通道的开放,阻止瘙痒兴奋的产生。

2.2 中枢机制:

1)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目前研究[11]发现,电针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病理性激活,从而抑制兴奋传导以发挥止痒作用。

2)κ-受体激活:有研究[9]表明,电针可以上调脊髓内DYN(强啡肽)、IL-10等水平,使瘙痒抑制性受体--κ-阿片受体大量激活,从而抑制瘙痒的神经传导。

3 结语:

高频电针可对瘙痒通路的多个环节进行调控,包括对瘙痒原、感觉神经元等多系统的调控,从而发挥治疗慢性瘙痒的作用。目前研究发现,电针主要从调节机体细胞因子水平、抑制异常兴奋的细胞及神经元功能、调动机体平衡机制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以使机体内环境恢复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止痒的目的。

目前对电针止痒的实验室试验和临床试验研究均不少见,且均提示高频电针对慢性瘙痒具有确切的止痒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处于黑箱状态,尚需进一步的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Dalgard F, Lien L, Dalen I. Itch in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s with psychosocial factors among adult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2007;21:1215–9.

https://doi.org/10.1111/j.1468-3083.2007.02234.x.

[2] Misery L, Rahhali N, Duhamel A, Taieb C. Epidemiology of pruritus in France. Acta Derm Venereol 2012;92:541–2. https://doi.org/10.2340/00015555-1342.

[3] Cevikbas, F., & Lerner, E. A. (2020).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itch. Physiological Reviews, 100(3), 945–982. https://doi.org/10.1152/physrev.00017.2019.

[4]. 郭涛,张峻岭,张宇,李隽,于旺,赵艳霞,张理涛.丁素先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临床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06):549-550.

[5]. 李春霄,赖江,李天浩,黄莺.黄莺教授辨治瘙痒经验[J].新中医,2015,47(05):13-15.

[6]. 张杨. 电针及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P物质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7]. 王媛,唐宗湘,徐斌.电针曲池、血海对化合物48/80致小鼠皮肤瘙痒模型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01):117-120.

[8]. 邓超.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临床观察及对IL-4、IFN-γ水平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9]. 蒋丽,谢长才,黄键澎,符文彬.电针对特应性皮炎瘙痒模型小鼠的止痒作用及对强啡肽、P物质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3874-3877.

[10]. 吴思语. 电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

[11]. ZHENG YY,ZHOU Y,WU QY,et al.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the expression of P2X4,GABAAγ2 and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spinal cord of rats with neuropathic pain[J].Brain Res Bull,2020,16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