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6
/ 2


探讨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王丽敏

华亭市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全面落实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急诊收治的76例惊厥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n=38)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n=38)开展链式抢救流程管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有效率97.37%、对照组81.58%,x2=5.029,P=0.025。结论 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应用于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促进患儿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惊厥;急诊护理;链式抢救流程管理;临床效果

小儿惊厥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儿科疾病,以6个月~4岁的婴幼儿群体最为常见[1],呼吸高感染是引起惊厥的主要因素,惊厥发作时,患儿会表现为典型的肌肉群强制性、痉挛性抽搐,眼球上翻且发直。惊厥患儿普遍伴有高热表现,体温升至38℃以上。痉挛时间短则数秒、长则数分钟,抽搐时,患儿还可能表现为知觉丧失、嘴唇发黑、呆滞、全身松软无力等情况,不仅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甚至还会威胁其生命安全。患儿年龄小,临床配合程度低,对治疗措施极为抵触和抗拒,十分不利于急诊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辅以科学的护理服务。本文将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76例惊厥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链式抢救流程管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76例惊厥患儿,入组时间为2020年5月~2021年5月,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38例,男(21):女(17);年龄区间:最小4个月、最大5岁,中位年龄(2.17±0.58)岁。实验组38例,男、女患儿各19例;年龄5个月~5岁(2.24±0.49)岁。组间比较患儿 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护理(对照组):为患儿提供面罩吸氧;清理口鼻腔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物理降温;惊厥发作时,用开口器让患儿张口,避免咬伤舌头。

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实验组):抢救流程为“评估病情-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系统查体-稳定患儿生命体征”。为患儿配备专用急救箱,在护士长的组织下,护理人员有条不紊的开展抢救措施,分诊护士第一时间判断、评估患儿的病情,并进行病情分级。二级以上病情的患儿直接送入红区抢救室,护士长电话通知儿科医生前往急诊抢救患儿。严格规范抢救室内的站位,护士长出于患儿 头位,管理呼吸道;护理人员处于患儿体侧,管理循环系统,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采取各项急救措施,动态监测患儿的临床表现,头位与体侧的护理操作同步进行。儿科医生达到抢救室之前,让患儿保持去枕平卧位,开放气道,开通静脉通路,提供氧气支持,采集血液标本,测量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可使用吸球将患儿口腔内的分泌物清理干净。

1.3观察评定标准

①临床指标:记录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②护理效果判定标准[2]:显效:患儿体温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抽搐停止,未发生不良事件。有效:体温恢复正常、抽搐控制,没有出现不良事件。无效:体温与抽搐不见明显改善,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

实验组、对照组患儿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比较(`x±s)

组别

n

退热时间(h)

惊厥消失时间(h)

住院时间(d)

实验组

38

25.47±1.18

3.84±0.36

4.52±0.48

对照组

38

42.15±1.36

6.24±1.18

7.53±1.21

t


9.8426

8.3759

8.5298

P


0.000

0.000

0.000

2.2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81.58%(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实验组

38

25(65.79)

12(31.58)

1(2.63)

97.37%

对照组

38

18(47.37)

13(34.21)

7(18.42)

81.58%

x2





5.029

P





0.025

3讨论

惊厥发作时,患儿常伴有体温升高,而且在高热持续12h内,很容易发生惊厥[3]。因此,临床工作中,不仅要针对惊厥实施抢救,更要做好退热措施。发病时,患儿还可能出现欧吐白沫、二便失禁等情况。研究显示[4]:当患儿体温达到39℃时,惊厥频率会明显提高,脑部功能也会受到损伤,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效果与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具有显著优势:将小儿血压计袖带、吸球、复苏囊、小儿气管插管工具、氧气管等常用的小儿急救物品摆放在固定位置,集中管理,便于快速拿取,为患儿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对患儿的抢救流程进行了规范,从接诊分诊开始,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抢救。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改进策略,推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相比,链式抢救流程管理的优势在于持续性、规范性与系统性,无缝隙的急救护理能够节约更多抢救时间,提高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具备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纪曰玲,焦磊. 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在小儿惊厥急诊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新生儿炎症反应发生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339-342.

[2] 马杰. 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并发惊厥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4):4036-4038.

[3] 曾凤兰,叶东红,罗立荣. 链式抢救流程管理在小儿惊厥急诊处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7):149-150.

[4] 田景丽,邓秀琴. 小儿惊厥急诊处理中链式抢救流程管理的应用[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5):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