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术后患儿预防排尿困难的循证护理实践

/ 3

排版一个整版面


心脏介入术后患儿预防排尿困难的循证护理实践


刘芳菲

610041,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护理单元/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循证护理在心脏介入术后患儿预防排尿困难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90例实施心脏介入术的3岁及以上先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介入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顺畅程度。

结果:观察组出现术后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心脏介入术后的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可降低术后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脏介入;儿童;排尿困难;循证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作为婴儿出生缺陷中最常见的疾病,自婴儿出生起即包含心脏或冠脉发育异常等各类病症。此外,先心病还会在儿童神经发育和认知、喂养、呼吸系统、性格及睡眠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和其他严重的健康问题[1]。随着介入治疗术的最新发展和众多创新设备、工具的开发,介入治疗术现已取代了许多先心病外科手术[2]。然而,介入术后为达到止血目的而要求患者长时间卧床休息和制动可导致其不适,再加之手术及心理因素影响[3-4],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尿潴留。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6月1日-2019年7月14日确认实施心脏介入术3岁及以上先心病患者90例,均为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住院患者,男49例,女41例;年龄3岁~13岁(7.06±2.80岁);术前检查均未发现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无明显排尿困难或障碍,各器官功能良好。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民族、排尿环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

方法

1. 确立问题

根据PICO原则,确立本研究循证问题:对心脏介入术后患者(P),给予循证护理干预(I)是否较实施常规护理(C)能有效降低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发生率(O)?

2. 文献检索

计算机对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2009年~2019年,文种仅限中文及英文。主要检索词包括:心脏介入术、排尿困难、尿潴留、并发症、护理、 cardiac intervention、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cardiac catheterization、urinary difficulty、urinary discomfort、urinary retention、complication、nursing。

3. 证据评价

为了确定与预防心脏介入术后尿潴留相关的文献,对文献标题及摘要进行了详细阅读及初筛,并根据澳大利亚Joanna Brriggs Institute(JBI)证据分级及推荐级别对筛选后文献进行分级评价,最终选取1篇系统评价、3篇随机对照试验和1篇类实验研究,共5篇文献。

2015年Abdollahi等[5]纳入140名18~65岁的心导管介入术患者针对其改变体位及早期下床活动对腰痛、尿潴留、出血及血肿的影响实施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发现虽然在平卧位绝对卧床休息6小时、且身体不做任何移动的组别中,发生尿潴留概率与其他在6小时内非平卧位休息、且可根据情况下床活动的组别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发生尿潴留的例数确实多于后者。Chair等[6]的研究基于心导管介入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患者背痛、穿刺部位疼痛、血管并发症、排尿不适、总体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影响,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37例心导管介入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63例)采用介入术后卧床休息4小时,之后连续3小时内,每小时先在床边站立1分钟,再在房间内行走2分钟的策略,对照组(64例)则采用介入术后卧床休息至第二日晨的策略,两组患者均在术毕返回病房后6小时评估是否有排尿不适。分析结果显示,介入术后4小时下床活动可减少患者排尿不适和尿潴留。但该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且样本均来自同一家医疗中心,可能使结果存在选择偏倚。

Valiee等[7]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介入术后8小时内随时间推移依次抬高床头、变换体位,而非绝对平卧8小时可减少尿潴留的发生。Fathi等[8] 则在2017年的研究中发现,介入术后3小时而非6小时移除压迫伤口的沙袋可降低患者的尿潴留发生率。此外,Mohammady等[9]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显示,介入术后4小时下床活动可减少排尿不适。但以上研究中的样本量同样大多较小,因此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证据来进一步证明。

根据上述研究,从预防介入术后尿潴留角度出发,可认为术后绝对平卧位休息4小时、伤口压迫3小时的方法优于传统术后平卧至第二日晨、伤口压迫6~8小时的方法,因此推荐将其使用于临床实践。

4. 证据应用

根据所获证据,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护理方案如下:患者术后采用绷带加压包扎,返回病房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保证患者前4小时平卧位绝对卧床休息,术肢制动,并加压压迫伤口3小时,之后可适当抬高床头或更换体位。同时,护理人员严密观察伤口敷料及周围皮肤情况,确保术肢皮温及颜色正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一致、有力。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患者术后采用绷带加压包扎,返回病房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保证患者平卧位绝对卧床休息、术肢制动至第二日晨,并加压按压伤口6~8小时。同时,护理人员严密观察伤口敷料及周围皮肤情况,确保术肢皮温及颜色正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一致、有力。

5. 评价指标

根据介入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顺畅程度而定。

6. 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结果以P<0.01表明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两组各指标比较:观察组1人发生排尿困难或尿潴留,发病率为2.2%;对照组发生排尿困难或尿潴留者13例,发病率为28.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61a03471cbcfa_html_e16278885ed72bd6.png

讨论

循证护理实践是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时,将最新最佳科研结论、护士自身临床经验和专业判断及患者需求和意愿结合以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基础的过程,也是患者安全及健康服务质量的重要元素之一[10-11]。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针对心血管介入术后排尿困难的护理问题进行了循证。通过寻找证据支持,制定了相应的循证护理方案以应用于心脏介入治疗的护理中。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术后缩短患者平卧位绝对卧床休息及伤口加压压迫时间的方式,使患者在术后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的几率降低。由此可见,在心脏介入术后的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可降低术后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的发生率。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该循证方法是否绝对有效仍需在未来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相关理论,在护理学科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Bishop MN, Gise JE, Donati MR, et al. Parenting stress, sleep,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parents of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2019: 1-8.

2 Santhanam H, Yang L, Chen Z,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transcatheter device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8, 254: 75-83.

3 Rieben MA, Appling S, MacDonald R. Wire vascular closure device: Evalua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protocol for post-endovascular procedure patients[J]. Journal of Vascular Nursing, 2013, 31(2): 68-71.

4 张欣, 肖向莉, 李鑫, 等. 循证护理在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排尿困难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全科护理, 2015, 13(22): 2182-2183.

5 Abdollahi AA, Mehranfard S, Behnampour N, et al. Effect of positioning and early ambulation on coronary angiography complication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2015, 4(2): 125-134.

6 Chair SY, Yu M, Choi KC, et al. Effect of early ambulation after transfemoral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in Hong Kong: A sing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Anatol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2, 12(3): 222-230.

7 Valiee S, Fathi M, Hadizade N, et al. Evaluation of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changing body position after transfemoral angiograph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Vascular Nursing, 2016, 34(3): 106-115.

8 Fathi M, Valiee S, & Mahmoodi P. Effect of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keeping sandbag over catheter insertion site on the coronary angiography acute complications: A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Journal of Vascular Nursing, 2017, 35(4): 193-200.

9 Mohammady M, Heidari K, Akbari Sari A, et al. Early ambulation after diagnostic transfemoral catheteris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14, 51(1): 39-50.

10 胡雁, 邢唯杰. 循证护理的概念与步骤[J]. 上海护理, 2015, 15(1): 89-93.

11 Oh EG. Synthesizing quantitative evidence for evidence-based nursing: Systematic review[J]. Asian Nursing Research, 2016, 10(2): 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