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心理压力分析与调适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党员干部心理压力分析与调适策略

率斌

中共成都市 双流区委党校 成都市 双流区 610000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期,社会矛盾复杂叠加。党员干部作为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的责任和任务愈加繁重,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由压力引发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关键词:党员干部;因素;心理

笔者今年在西部某市发放了470余份干部压力调查问卷显示:61.3%出现过较大以上程度的工作压力,其压力源主要体现在工作强度、工作职责要求等方面;29.5%的党员干部出现了生活压力,压力源体现在子女抚育、老人赡养和身心健康等方面。87.4%的干部出现了工作、生活、社会压力叠加导致的情绪和身心反应。

一、党员干部压力表现

工作压力主要体现在工作负荷、工作难度、工作环境、知识更新、职业发展、人岗匹配、人际协调等方面。

社会压力主要体现在舆论影响、社会比较、利益调整、矛盾纠纷、突发事件、负面诱惑、社会监督等方面。

家庭压力主要体现在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经济状况、夫妻沟通、健康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

二、党员干部压力形成因素分析

1.认知因素

压力的大小与我们对问题的重视程度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关,同样的压力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影响程度可能会不一样。同时,压力受自我认知,对人认知、对外界认知的水平有很大关系,认知也是人的心理过程的起始阶段,一旦认知出了问题会直接出现情绪反应,表现出来各种压力的症状。

2.人格特质与人格发展因素

人格发展的缺陷或者不完善,心理素质不健全,遇到大的外界刺激或压力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人格因素是压力能否形成和影响程度的关键的因素。人格不完善的干部在遇到压力时会出现程度更大,更激烈的情绪反应,生理和心理影响也会更深。

3.外部环境因素

(1)工作因素

社会化大分工的加剧,必然导致人与社会互动的过程及途径更加多样化,由于社会批判标准的多元化与工作得失评价参照标准的复杂化,使处于社会基层的干部,每天不仅要面对庞大的日常工作,更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各种参照评价体系当中,压力巨大。

(2)家庭因素

党员干部超负荷加班工作会导致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互动减少、家庭事务参与不足,加之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和功能也发生变化,原有家庭的放松休息、港湾感,安全感消失了,下班后面对诸多生活琐事,干部在工作之外充满压力。

4.人际交往与社会支持因素

不善交往的人在压力情境中很容易体验到愤怒、焦虑、孤独等情绪。现代人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更多的是手机联络,交流方式也变成朋友圈,点赞和发红包,遇到问题或压力缺少倾诉对象和心理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越高,心理问题症状就越少。

三、党员干部心理压力的调适策略

1.调整自我认知

认知是造成人们心理压力的一项重要主观原因,党员干部认识程度的高低严重影响着自己的事业、家庭。心理学研究表明,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的认知中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识别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并用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来代替它,就可以缓解不良情绪。许多干部往往意识不到给自己造成压力的不合理认知的存在,对自己和他人要求很高,工作追求完美,自责自卑,甚至责备别人。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党员干部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调整对具体事件的看法和态度,换位思考。同时了解认知对不良情绪的深层调节作用,我们对事件越是善于从多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产生的情绪体验就越温和,相反,对事件越是下简单结论,情绪反应就越强烈。

2.完善人格特质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如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体现在人格特征当中。面对压力时,如何对待、理解和处理事件都会受到人格特征的影响,培养干部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态度和相对完善的人格可以调节心理困扰,改善由工作和生活引起的压力,提升工作效率。

干部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和特长,挖掘内在潜能,形成乐观、利他的品质。管理和使用上,应根据干部个人特点和优势合理调整干部的工作岗位,因材施用,使其特点和优势在工作中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从而得到他人的高度认可和对自身的肯定。面临机遇和挑战时,干部也更能抵抗挫折感并提升积极的应对技巧,继续保持以往追求成功的热情和激情。

3.善用社会支持

社会心理支持是当我们遇到困难和压力是能给与我们理解、安慰、支持和力量的人或组织。当干部遇到困难或者重大事件时,社会心理支持能让压力得到倾诉和释放,给个体提供情感上的支撑、物质上的帮助和相关信息的传递,是个体应对挫折、增强心理弹性的重要途径反之,就像房子没有柱子,很可能就崩塌。

干部要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来分解压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让干部的感情就有所归属,失意时会有人理解和安慰,工作成就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更广泛的承认,个人的物欲和情欲也会得到合理调节,生活、工作中充满爱、价值感和自尊,心理冲突自然会大大减弱。

获得社会支持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一是宽以待人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干部在人际交往中是否能够对他人真诚、信任、友好,并能尊重他人,是否具有容人、容事、容言的雅量。二是相处融洽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干部对组织和上级是否有尊重服从的意识和行为,对同级和同事是否具有配合协调的意识和行为,对下属和群众是否具有亲和服务的意识和行为。三是和睦温馨的家庭。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稳定、和睦,夫妻是否恩爱,对长辈是否孝顺有加,对晚辈是否管教有方等。

4.选好调适方法

干部调适压力的心理方法有很多,比如,倾诉、宣泄、放松、转移、兴趣、运动、公益等等,每一种方法对于干部都会有一定的缓解和调适作用,关键在于这种方法是否易于实施,是不是健康的方式,是否适合干部个体并有效,效果是暂时的还是真正解决了干部压力困扰。比如倾诉是否有渠道或者有善解人意的人倾听,宣泄方式是否适度健康科学有效,专业的放松方法能否掌握,兴趣、运动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投入程度如何,坚持性和效果怎么样?对这些疑问的回答更能真正让干部了解和掌握减压调适的真谛,感受到自我心理调适的实际效果,实现“真减压”。

5.改进机制环境

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受到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还要协调和适应因环境产生的个人与工作、家庭、社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营造好适合干部工作发展的心理环境,培养和提高干部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处理关系能力,才能让干部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工作。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干部也要会协调和改造环境,干部既是良好环境和关系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积极环境的打造者。

结语:良好的机制制度和心理环境可以使人安心工作、积极奋进、人际和谐。为干部减压要注意在机制和环境上下功夫:一是营造正确用人环境与用人导向,二是完善激励方式,三是将心理关爱制度化、常态化。四是提高干部的时间管理水平。五是发挥干部的离场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