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暑期社会实践的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暑期社会实践的作用研究

——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为例

邱春强

天津商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天津300134

摘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发挥着对大学生思想建设、奉献精神、综合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起着引领方向,修正道路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志愿服务意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通过发放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开展,了解中西部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当地居民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的语言需求、语言态度和语言期望等,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基础数据。

关键词:思政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推普助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有助于推动农村或边远地区的文化、科技和卫生等方面的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大学生去感受农村的变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以实际行动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去,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 实践概述

1.1 实践背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语言文字会议精神,加大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于2021年暑期共同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推普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1.2 实践目标

实践调研结合返家乡,团队分别在贵州、广西、甘肃、河南、山东,福建等地开展调研,调动实践当地人们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努力提高实践地群众对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认识。

1.3 实践意义

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返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文化推广中,有助于摸清当地普通话及地方语言使用与普及情况,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较偏远的位置以及地方方言较突出的地域,通过实践调研了解这些地方居民的语言使用状况和学习需求,针对性在当地居民中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的语言需求、语言态度和语言期望等的宣传推广活动,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基础数据,并把助力落实到行动中。

2 实践过程

2.1 实践地基本情况

实践地点主要聚焦中西部普通话普及率较低的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结合“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大学生在家乡及周边地区展开了普通话的调研、宣传与推广工作。实践活动覆盖贵州、广西、甘肃等6个省(自治区)的多个村镇。

2.2 实践开展方式

采取了线上查阅资料、线下实地走访调研等形式,对实践地村镇的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不同职业、民族人员使用语言及普通话掌握程度进行了详细了解。通过发放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开展入户调查,摸清当地普通话普及情况,各类服务对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当地居民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的语言需求、语言态度和语言期望等,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扎实的基础数据。

2.3 实践完成情况

团队总共发放56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62份,年龄范围为十几岁至六十几岁,其中19至30 的人数占比最多。其中实践地村民和学生占比较大,公务员占比最小。文化程度从文盲到本科都有涉及,本科和小学以下涉及人数较多。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使用方言的人数都较多,方言成了大家基本的使用语言,在农村使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情况更为普遍。

2.4 实践结果总结

通过调研发现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居住,老人基本不会说普通话,甚至听不懂,由于十二年义务教育,基本上学的小孩都能无障碍使用普通话,部分青壮年也能使用普通话交流,但大都说不标准,口音较重。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主要还是没有语言环境造成的,老年人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很多青壮年由于无法使用普通话导致只能在家里种地,他们也能意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只是没有语言环境去改变这种现状,并且大部分人还是喜爱普通话的。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普通话无法得到普及,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语言环境的支撑,大部分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生存的小圈子,没有去使用普通话的环境和必要,农村较为突出。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觉得普通话的普及很有必要,不仅是为了更好的找到工作,更能更好的与人交流,由于群众有这样的意识,所以我们的推广宣传也十分的顺利。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对部分实践地不使用普通话或使用效果及范围不高的地方,我们的成员们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普通话重要性的宣讲,推进普通话的使用。推广形式上我们采取实地宣讲推广,通过与居民的面对面交流与推广,向他们宣讲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部分人都表示认同我们的看法,同时也表示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会多去接触和学习普通话。

推广使用普通话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乡村振兴。大家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暑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3.1 思政育人功能不突出

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平台,大中专学校和共青团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但在实际实践中,思想引领的作用往往发挥作用不大,而是过多地注重于实践内容本身上,延伸效果较差。

3.2 实践经费与时空受限问题突出

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有些项目甚至改为线上进行,同时考虑经费不足的问题,对于实践活动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3.3 实践形式与效果不对等

有些实践项目浮于表面,请当地组织几场座谈会、拍一些照片,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没有真正为当地做出切实的贡献。大学生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也难以有什么收获。

3.4 暑期社会实践持续性不足

较大一部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都是当年组织、当年实施,后续的延伸性、持续性存在很大不足,导致项目开展时间短、不深入,效果不明显。

4 问题的改善措施

4.1 思政育人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

以思政育人为指引,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及吃苦耐劳的品性等,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在活动中给人们传递正能量,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给乡村带去新气象。高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使得大学生在“三下乡”服务基地尽己所能、发挥所长,敢于吃苦,不怕困难,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4.2 资源与时间的多元化利用

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与时间,结合“返家乡”等开展,可有效避免人员聚集、差旅费用高等问题,同时结合“线上+线下”多形式开展,促进实践活动多元化发展。对实践成员事前进行培训,合理分工;事中管理和跟进要到位,避免效率低下;事后分析总结要全面。

4.3 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针对性建立以实践效果、实践地群众评价为最终的考核依据的机制,避免实践流于形式,最后靠一个精美的PPT展示赢得好评,而是要切实以实践地群众对实践的评价、以实践大学生所收获作为评价依据。在最终的实践评优中更是要重过程和结果,而非形式。

4.4 精准定位,长效开展

在确定实践项目上下功夫,契合社会发展需要,最好能与实践大学生专业所长相关,在具体项目上长期深耕,形成传帮带机制,可与实践地建立社会实践合作协议,挂牌建立实践基地等,建立长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经过长期开展,实践项目能够对当地产生更好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通过实践能够有效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最终使其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思想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从而促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功能方面获得更好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何辉.当代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育人功能相结合[J].科技资讯,2021,12:221-223.

[2] 朱克涛,陈靓.基于暑期“三下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4):83-8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