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机会睿智的关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珍贵的机会睿智的关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朱小燕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第二小学

摘要:特殊儿童,其本身存在的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是人们对其认知的主要方面,儿童的焦虑、自闭、怀疑、无助等情绪的出现,更是在实践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个例的分析,从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并对每个环节的步骤及其意义做出解释。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小英是一名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女生,她出生在一个非婚姻家庭,七岁以前其继父以为小英是其亲生女儿因此她与母亲都生活在继父家中,七岁到十岁之间回到了生父身边生活,实际上生父不愿抚养小英,而将她寄养在叔公家中,生父家中上下从奶奶、生父的现任妻子包括生父本人都极度讨厌小英。十岁开始,小英被妈妈接回来住在一起,但其母性格极度情绪化,时不时会产生暴躁情绪,同时伴随着暴力行为,动辄对小英拳脚相向,几乎没有跟跟小英心平气和的讲过话。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小英觉得痛苦一直伴随着自己,经常头痛、失眠、胸口闷痛,甚至有时认为自己产生幻觉,班主任与学校领导关注到了这一情况,多次与家长沟通,建议将小英送去医院接受治疗,但其母至今仍未有所行动。从今年五月份起,小英的情况愈发糟糕,甚至曾产生过两次跳河自杀的念头,但都因为自己及时报警并未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也是从这时起,小英的妈妈不愿再理小英的事情了,不过在多方介入下,小英在继父及校方的陪同下接受了精神类治疗,同年六月,小英独自服用了过量精神类药物,被校方送去医院洗胃,但在洗胃过程中,其继父与母亲全程没有陪同,在接到通知时也依旧是漠不关心的态度,之后小英的情况比之之前又糟糕了许多,也不愿意去学校上课了,基于她的特殊情况和她本人的意愿,社区给她安排老师教她免费学习葫芦丝,而学校也每天安排主科老师上门到家里为她补习知识。

二、案例分析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身心状态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小英在这一关键阶段,不断地遭受精神上的压迫,从居住环境的变更,抚养人的不管不顾甚至是恶语相向,都对小英造成了长期持续性的低落和抑郁情绪,在这种情绪产生初期,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是任其发展,就导致小英极其容易出现自残、暴力、自闭等的反应,甚至存在自杀的心理倾向。其问题主要存在于心理健康方面,需要学校和社区等部门积极配合医院工作,对小英个人情况拟定特殊的教育方案,如果在此过程中,其家人能够参与进来,更能使小英得到更快更好的恢复。

三、主要做法

(一)专业的教育康复训练

小英的精神焦虑已经属于较为严重的程度,因此首先就是将小英送去相关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以及康复训练,这种做法一是能够让小英处在始终被关注的环境中,避免出现意外情况;二是在专业的训练以及引导之下,小英的身心状况能得到更好的恢复。儿童与成人的康复训练不同,其要通过语言、动作、情绪情感、认知状况以及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精神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因此更要从全方面入手,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发展。

(二)学校与社区双方相互配合

小英的家庭背景太过特殊,因此学校与社区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阶段,小英不愿再踏入校园,甚至对周围的环境都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令其长期独自处于这一环境中,极其容易使得儿童沉溺在越来越安静和绝望的情绪中,因此,学校与社区所采取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儿童始终与外界保持沟通和交流,存在一定的社会性行为。校方派遣教师到小英家中,轮流为其补习课堂知识,不求成绩好坏,但要始终与校园保持正向积极沟通;社区则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安排心理咨询师为其进行情绪梳理,还可以安排她学习喜欢的乐器,时不时邀请小英走出家门,不论是做游戏还是聊天,都能够转移她的注意力,将她从单一的焦虑情绪中转移出来,体会其他各种情绪的感觉。

(三)不断动员亲属参与到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来

小英的家庭状况虽然十分复杂,其家属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放任自流的态度。即使如此,也不能放弃与家长的交流,母亲、继父、生父的存在对小英来说或许伴随着许多不好的记忆,但究其根本,他们才是小英产生精神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小英心中一直无法解开的“结”。小英从小到大虽然辗转了多个地方,但几乎都没有被好好对待,在压迫的环境中小英除了目前所看到的的焦虑和自闭的情绪,必然还有着浓烈的自卑情绪,这都是家庭带给她的伤害,那么在治疗中,如果家人们能够或多或少的给予小英一些关系和爱,则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帮助儿童建立信心,燃起希望

前文的分析中提到,小英长时间的处在家庭和家人的压迫下,因此焦虑情绪也伴随着自卑情绪,想解决她的焦虑状况,可以从为她树立信心做起。在课业辅导中,时不时的给予小英鼓励,在学习中找到被认可的感觉;在康复训练中,医生、学校和社区对其的积极反馈必不可少,这都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复一日的学习、治疗和生活中重新建立信心,对儿童自身情况的恢复,早日返回到正常的秩序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意义。

四、理论依据

特殊儿童所指的是身体或心理上存在缺陷或障碍的儿童,这种障碍是儿童自身与环境与其他人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而障碍则是产生缺陷的前提,当儿童一直处于障碍与环境的限制条件中时,那么则无法摆脱自身的问题;如若能够将其置于真空当中,不需要与外界进行影响和作用,那么自然儿童的缺陷也就不复存在,有缺陷、对环境有需求、处于环境的制约下这三个环节一直在儿童缺陷的发展中处于必要的发展阶段。比如小英个人情感障碍的产生,就是由于自身与周遭环境产生了联系,一旦完全断开小英与环境的社会和情感的双向联系,那么其所谓缺陷自然也就不复存在,刚开始,初步的缺陷是导致儿童在特定环境中产生障碍的必然条件,如果在这一时期及时进行干预,就有可能避免儿童情感障碍的产生。

五、教育特色

(一)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特殊儿童教育与一般儿童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理上的康复和心理上的重建;而后者则是身心状况的正常发展。而许多并非先天性生理因素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就是特殊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在本案例中,学校、医院、社区所重点关注到的并非像普通儿童一样是学习成绩的发展等此类较为客观的因素,而完全是以其他所有的方式作为改善儿童心理状况的手段。

(二)始终秉持着生命至上的原则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是及其重要并且珍贵的。儿童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对于世界以及生命的认知并不清晰,很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尤其是特殊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和自身情绪的支配。那么在这个时候,无论是作为教师、医生抑或是任何一个人,都应当将儿童的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在与儿童的交流和相处中充分感知儿童的情绪,了解其内心的真实需求,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和持续发展。

(三)保持着尊重和平等的关怀引导

特殊儿童的心理状态是极其敏感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可能一段话、一个行为都是引发儿童情绪激动的因素。因此,在与他们的相处中,避免带有任何强烈的感情色彩,要以一种相当平和并且尊重的心态与其交流,恰到好处的展现出对儿童的关心关怀,将儿童作为一个个体来对待,正确认识他们,正确引导他们。

六、成效与启示

(一)成效:在学校、社区和医院的多方努力下,小英个人情绪状况较之之前已经有了较大转变,愿意主动进行社交活动,其精神崩溃的情况也有所减少,整体看来颇有成效。

(二)启示: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这一阶段特殊儿童的存在并不少,且大多都是心理问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多关注儿童的精神和心理状况,当发现问题时与家长及时沟通,越早的让儿童得到治疗便能有更大痊愈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培峰.特殊儿童缺陷与障碍的现象学意蕴[J].现代特殊教育,2021,{4}(11):14-15.

[2]田文进,张瀚文,黄永秀.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家庭支持体系建构——基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J].昆明学院学报,2021,43(02):30-36.

[3]王翠艳,李可如,徐林康.“互联网+”背景下特殊教育家校合作途径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04):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