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起点 助力发展推理能力——《倍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2
/ 2

立足起点 助力发展推理能力 ——《倍的认识》的案例分析

李美英

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心小学 36226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取新知的能力,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当中,这样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基本经验为基点,活用新课标理念,在教学中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教学《倍的认识》一课后,我深深体会到,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如果数学教学能基于学生的视角,学生将能在自主学习、探究中发展推理能力。

  1. 找准支架,以知识为起点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小学数学知识的呈现具有层次性,先出示一般、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然后逐次呈现其从属概念和下位概念。而“倍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知识起点: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整数乘法,知道了乘法的意义是“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意思,也学习了除法,这为学习“倍”打下基础。“倍”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小数倍、分数、百分数、比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本节课的内容,既是除法内涵的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在发展推理之前,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合情推理。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在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中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所以,我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含义。首先,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通过复习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对接,作好表示“几个几”的乘法意义和“倍”的概念意义的先前储备,有助于把“倍”的概念与学生所熟悉的“份”概念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再结合除法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其次,我提供大量直观感知和实物操作活动如数一数、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1份数”,进而从“1份数”推理到“几份数”的判定,扎实巩固了之前学习的“几个几”的乘法知识,从而初步建立倍的表象。

二、打通渠道,以情境为起点

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也就是说,只有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已有经验,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进而设计出学生喜欢并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展的课堂教学。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有些数学知识教师还没有教,学生就知道大概或者有所闻。如果这时候把学生当做什么都不懂的,那么从头教起,只会给学生带来抵触心理。所以在学习本节课知识前,学生借助生活起点已经有了“倍”的前概念。因此,在教学前我进行了前测,了解学生对“倍”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用“谁是谁的几倍”来描述,我思索着我该如何进行教学?教学的重点又是什么呢?

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本质,我重新设计了我的教学内容。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变化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倍”的本质的把握,侧重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设计连续的情境,不断改变两个比较的量的数量,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从而丰富学生的数感。

再者,我设计了这样的辨析环节:1.改变胡萝卜的根数,总数不变,而胡萝卜圈的根数从2到3,总数是圈数的倍数也发生了变化,从3倍到2倍。引导学生发现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发生变化,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变化,学生在辨析中发展了思维和推理能力。2.改变胡萝卜的根数,一个数不变,另外一个数从不存在倍数关系变到有倍数关系的数量,固定每份数量不变,变化几份数,让学生观察份数的变化,丰富学生对于“倍”的表象,突出强化了“1倍数”这个标准量,让学生再一次感知“倍”的含义。3.借助摆一摆,加深对“倍”的理解。“1份”标准不变,倍数发生变化,比较量也发生变化,强化标准量的“唯一性”。

我在教学中逐步解开“倍数关系”的种种类型,在潜移默化中初步生成知识模型。借助三个辨析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深化的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辨析思维,发展自己的推理能力。

三、提供模型,以思维为起点

数学的认知过程往往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倍的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一节概念课,“倍”表示的是比较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即先确定一个标准量,再判断另一个量里面包含了多少个标准量,就是标准量的几倍。本节课在认识“倍的认识”一课中,利用学生原有的思维起点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补充、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建构倍的知识模型;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体验“1份数”,借助观察、对比,推断出另一个量里包含有几个这样的“1份数”,就有几倍,深化推理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把握本节课的数学思想,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把握数学的本质。首先本节课利用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对于新知的学习,都需要旧知这一个扶手架才能进行迁移类推。在学生认识3倍这个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对比之前环节的做法,以此迁移到这个环节,以迁移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有几份就有几倍的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借助类推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总量变,1份数不变的情况该如何处理。其次蕴含了模型思想。对于“倍的认识”的含义的把握,需要学生建立“1份数”、几个“1份数”就是几倍的模型,才能在变中寻求不变的因素,才能求出所要的数量。

总之,认真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关注学生的知识、生活、思维起点,从起点出发,才能够找到学生每一个起点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建构,思维得到锻炼,推理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