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2
/ 2

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陈坤

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山东 济宁 277600

摘要:环境监测是稳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一系列代表值进行定性、定量的测定,确定其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以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质量及污染程度由环境监测数据得出,因此,要保障监测数据客观、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及时响应突发环境应急事件,准确预测潜在的环境风险,做到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活动提供科学依据[1-3],必须提升环境监测能力。现总结梳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能力现状与问题,提出提升环境监测能力相关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建议

1环境监测能力现状

1.1水质监测能力现状

水质监测过程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监测数据获取不全面等问题。在管理制度上,水系众多且复杂,必然会出现多个行政区划共同管理而造成多头管理出现空缺管理地带,监测信息分散,缺乏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共享难度大。同时,部分管理部门无法实现动态化监测,导致监测数据、环境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造成监测水体质量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污染情况无法准确判断。

1.2大气监测能力现状

大气环境监测存在管理不到位,监测技术落后等问题。管理部门之间权责模糊不清,监测环节缺少及时的监督。部分地区大气环境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硬件设施不健全,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监测人员也不能及时对大气监测技术及原理进行更新,最终降低大气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变化趋势。

1.3土壤监测能力现状

社会经济发展加快,污染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严重,土壤环境监测迫在眉睫。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主要依靠遥感、物理化学、现代生物技术,在监测过程中伴随着关注度低、不具有新型污染物监测能力、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在国家统一的规划以及管理能力上不够、土壤监测技术缺乏独立性及应用手段且标准化程度不高,结果造成土壤环境监测数据的精准性无法提供保障。

1.4生态监测能力现状

监测起步较晚,我国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在于城市、污染源、环境质量等的监测,生态监测实验室、监测能力、技术人员、设备、经验及生态系统规律性相对比较缺乏。生态监测本身具有监测周期长、监测对象和方法多样性及难度大等技术特点,虽然生态监测过程中部分省市监测站具有影像获取、预处理及野外核查的生态监测模式,建立了生态地面监测站,具有地物波谱库和对遥感译结果的野外核查及数据互检互查机制水平,但在生态监测过程中各级监测机构过分依赖遥感技术开展宏观生态监测,忽略了地面微观生态监测。

1.5应急监测能力现状

我国突发环境应急监测配套制度规范不完善。事故发生后,存在瞒报漏报等现象,获取全面的第一手资料较难;部分地区存在应急监测设备、安全防护装备配备不齐全问题,部分监测数据无法得出。与此同时,还存在应急监测人员以及应急监测水平有限,素质不高等问题。环境应急监测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第一步,因此,妥善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做好应急监测非常关键,必须把提高应急监测能力作为当前环境监测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2环境监测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配合性不强,联动性差

环境监测通常是为环境执法提供技术支撑、有效的法律依据,是环境执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新时期环境违法行为更加隐蔽,加之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机构,执法人员多数非环境专业出身,导致双方合作性差,互动性不强,污染物样品无法及时采取,影响监测结果,无法准确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依据。

2.2环境监测缺乏资金,监测设备不全

大部分基层环境监测站资金投入不足,传统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升级,生态监测、应急监测设备、有机分析、金属分析仪器等设备配置欠缺,导致有很多污染因子因不具备监测能力,无法开展监测。

2.3环境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有限,能力不足

各级监测站之间相比存在一定程度差距,人才梯度不完整。监测人员执法监测能力经验少,对生产工艺流程、排污环节、污染因子判定、环境质量标准没有完全掌握,虽然近几年虽然创新了一些监测手段和监测工具,但是执法监测能力尚未达到环境管理要求。部分监测站实验分析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实验技术水平有限,许多监测项目不能及时进行独立检测,导致出实验结果慢,效率低下。

3新时期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3.1加强管理,建立协调机制

加强执法与监测的联动性环境执法与监测人员位职责与设置应明确清晰,在垂直管理模式下,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内外联动机制,在工作程序上进一步规范协调程序,增强环境监测与监测执法的联动性。

3.2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

新形势下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要求,环境监测力度亟待提升,监测方案、步骤及相应的解决措施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提升监测工作的效率。检测技术应及时更新升级,在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基础上,加强自主检测创新能力。

3.3环境监测设备及时更新升级,配备齐全,夯实监测基础

环境监测结果与监测设备的精密度、先进性及可靠性成正相关。及时更新监测设备,采取先进的环境监测方式更有利于保障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同国外相比,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在规模及精确度上还有一定距离,部分大型监测设备研发水平以及产业储备相对落后,需进一步提升。各级监测站之间设备配备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甚至部分监测站必须联合其他监测机构才能完成规定项目的测定,无法独立承担如霾污染、臭氧光化学污染特征等重要监测项目的检测,因此监测机构需要尽力获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加大设备研发资金的投入,保证持续稳定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

3.4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环境质量监测分析能力

环境监测设备更新升级加快,监测过程中大型精密的监测设备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操作,因此监测人员的水平及质量直接决定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各级环境监测站应及时引进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监测人员,并通过内部专业培训、专业技能考试、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监测人员技术水平与专业素养,缩小内部监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差距,确保监测人员的专业性,提升实验室综合分析能力。

3.5加快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环境监测对象范围广,监测工作持续性强,污染源复杂、影响因素多,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各级监测机构应构建区域环境空气、水、噪声、生态、污染源自动监测网络,增加人工监测网络,加强自动监测站的建设,搭建监测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客观、正确、全面地掌握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构建区域环境监测、预测预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时响应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

4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基础性工作,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积极探索,加强联动,加快环境监测设备及监测技术的更新升级,提升监测技术人员的监测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提升环境质量综合监测能力,为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监管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为构建优美的生态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多吉顿珠.新形势下西藏基层环境监测浅析[J].西藏科技,2020(8):24-25.[2]刘桂.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措施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2):66-67.

[3]苑芷茜,刘畅.新形势下辽宁省环境监测能力提升对策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7,37(13):61-62+41.

[4]刘明清,黄东.地表水环境监测现状及优化措施探讨[J].环境与发展,2020,32(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