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台阶”的形成及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初高中物理“台阶”的形成及教学策略

梁津华

广西岑溪市第二中学 543200


摘要:初、高中阶段物理学习中的脱节现象,我们习惯称之为“台阶”,本文就初、高中物理学习中“台阶”形成的原因和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进而探索高中物理教学高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 台阶 教学策略

初、高中阶段物理学习中的脱节现象,我们习惯称之为“台阶”,如何帮助学生跨跃台阶,尽快适应高中物理学习,确保高中物理教学的高质量。既是课程改革专家们关心的问题,更是高中物理教师关注的问题。

一、初高中物理台阶的形成

1.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现用的初中教材对许多问题只做定性分析,若偶有定量计算也都是极简单和单一的,而高中教材中绝大部分问题都做定量分析,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定量计算。由初中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突然转变很难适应。

2.从形象到抽象转变

初中的物理知识,绝大多数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的,它以形象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简易的实验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和掌握物理知识,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高中物理教材要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第一学期所学的几章(摩擦力的方向、即时速度、加速度、物体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高一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从形象思维跳跃到抽象思维去分析的思考问题,思维的跨度较大,难以在适时间内适应。

3.逻辑思维从简单到复杂的跨跃

高一物理教材表明:“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不重视这个过程,头脑中只留下一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思维也得不到训练,要重在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一学生遇到物理问题时不是乱套公式、就是凭感觉胡乱猜想,学得越多,这问题就越突出。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复杂的思维能力,不会用学过的学科方法进行分析推理,不能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物理知识相联系。

4.不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初中物理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初中阶段不可能利用大量的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学生也就很难体会到数学是物理学习的基础,而到了高中,数学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必要工具,尤其是力学部分,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列代数方程等来解决物体的平衡问题;在直线运动中,矢量、二次函数、图象等数学知识频频出现,再加上数学进度一般落后于物理,因此,高一学生便一下子难以适应教材的要求。

二、跨越台阶的教学策略 

1.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对教材理解要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要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因此,高一物理的任课教师还要加强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了解初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教材结构,明确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梯度、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故,高一的物理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基点”,要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分层递进,降低教与学的难度,从而一步步达成目标,不可急于求成。

3.夯实基础,发展思维

奥苏伯尔指出:“如果没有预先存在的可利用的、可区分的、清晰的认知结构,就不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没有知识作为前提,能力培养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在高一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做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抽象的深层理解,使获取的新知识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的安排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部分基础知识学完成之后,要给学生设计合理的、有梯度的练习加以巩固。即,要先练习教材后面的基础习题,再练习教辅上的简单习题,然后过渡到中档习题,待学生通过中低档习题的练习,熟练了这类问题分析处理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之后,再去攻克难度较大的习题,用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但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精心选题,严格控制难题的数量和难度,保证让学生踮起脚尖就能摘到苹果。

5.重视学科方法的建立与训练

解答习题是物理思想的建立与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要加强分析物理过程、构建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图景化的指导。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作示意图是促进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降低问题难度的有效举措。因此,高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使学生尽快养成边审题边作图的良好的学科思维习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解题的难点还往往是不能把物理问题与数学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解题,因此,习题课的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如在运动学中,要讲清矢量正、负号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方法;讲追击或相遇问题时要能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运动学图象问题,要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使图象和物理过程形成有机的整体;对三角函数等如果学生尚未学习的知识,需要时还要进行适当的补充。

6.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需要应用时成功的提取和检索”,习惯养成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科学思想方法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向能力方面进行迁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学习习惯的养成应从学生高一的第一节物理课抓起,并且要做到持之以恒。

总之,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是高中入门教学的永久话题,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循序渐进,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让学生尽快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55

[2]蔡林森,《教学革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2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6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专项课题:《乡村中学教师课堂“生本”意识提升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ZJY073;批准文号:桂教科学﹝2021﹞15号)的研究成果之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