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2

媒体融合背景下 的高校 德育 工作 创新研究

张宏宇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省 青岛市 邮编 266555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的时代悄然来临,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媒体融合时代的特点入手,分析媒体融合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从而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课程思政;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移动短视频技术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和5G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媒体大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发展的的教育技术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多样化、多渠道的网络信息内容和先进交流形式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提供了诸多的沟通形式,同时也促使高校德育工作在内容、渠道、形式等方面产生了尤为重要的变化。为了使高校德育工作能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更好的发挥内在价值,必须充分考虑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已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特点,因此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已是大势所趋。

一、媒体融合的特点

媒体融合是指利用各种媒介载体,把电视、广播、移动短视频等这些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一定互补性的各种媒体,从内容、宣传、发布等各个不同方面进行整合,实现“资源融通、宣传互融、内容兼融以及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融合形式[1]

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或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等具体的实体媒介不同,媒体融合属于一种理念,通过理论的构想和具体的实践操作,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各种实体媒介进行融合运用,将它们的功能、价值等进行全面的提升,实现由单一媒体形式到多媒体形式的综合运用,实现由平面传播到立体传播的传播方法的转变[2]。媒体的融合具有传播形态融合性、受众本位性、媒介资源共享性、传播效果全时空性等特点。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变化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载体变得更加丰富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信息的渠道已由传统的纸质媒体占绝对主体,进入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全新阶段。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微博、微信、移动短视频等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的电视和广播,成为高校学生获取各种信息资讯的主要渠道,两种渠道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融合趋势。高校德育工作可以利用的载体也更加丰富,过去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开始转变为以QQ、微信、微博、私信为主的方式,它们以其极强的互动性,受到学生的青睐并成为学生们常用的沟通交流方式。

(二)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

传统媒体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主义思想。高校教育工作者们通过课程讲授、集体会议、个别谈话等形式,结合广播、电视、报纸等这些大众传媒,对所传播信息进行有效的输出。而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移动短视频等门槛较低的自媒体迅速发展,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门槛的降低和监管的漏洞,使得一些违反社会道德的信息不断出现,高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受到冲击。

(三)高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中,高校的德育工作者由于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加之对大众传播媒体的熟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但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互动性是其重要标志,学生们在网络上可以轻松获取所需的各类信息,同时能够自由发表个人观点。他们的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已经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以及线下课堂的教学方式[3]。很多高校也纷纷通过学校公众号、官网和短视频官方账号向学生传递信息和宣传学校的育人理念,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理想信念。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整合媒介平台,发挥各自优势

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传统媒体的角色更加客观、中立、公正,因此对现有媒介平台进行整合时需要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使其承担起正本清源、解决问题的角色,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而各种新媒体传播平台则具备受众目标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资源,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增加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以及不同学生,选择相对应的媒体平台,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总之,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有机的融合、互为辅助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成功。

(二)有效监管信息内容

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监管,加强软件控制系统的建设,有效过滤有害信息,建立健全高校德育工作网,利用多种媒介形式互为补充,通过对健康、积极、正确的思想信息内容的宣传,占领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网络媒体阵地。建立健全高校网络信息管理机制,制定正确网络行为的基本准则。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及时发现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思想,并做出针对性教育,以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加强高校学生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制教育,并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和网络伦理观。

(三)教育方式向引导式转变

大多数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至今仍以宣教式的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方式如广播、宣传板报、谈话、会议等主要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的心理感受考虑的较少。对于此类的活动方式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往往不高。移动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媒体的传播方式则具有良好的互动特性,丰富了学生信息的获取途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而直接灌输观念,则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关注。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随着当前5G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融合的传播方式,为学生们主动参与德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强调了学生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才能使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才能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且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大学学习阶段是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应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并利用好各个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有效融合、互为补充。正确把握媒体融和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规律和方向,趋利避害、统筹兼顾、兼容并包,有助于突破高校思政教育困境,努力建构一种多层次、多视角、立体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


  1. 杨武成.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高教学刊,2016,(20):233

[2] 赵春芳.后疫情时期"互联网+教育"的反思与应对究[J].法制与社会期刊,2020,(10)

[3] 孙志方.“互联网 + ”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16,(3):36


作者简介:张宏宇(1982年08月),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副教授,硕士,设计艺术学。


项目来源:本文为2020年度山东省“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短视频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ZY20201523 )阶段成果。2020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课题”《融媒体背景下的新媒体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ZY20201522)阶段成果。2020年度青岛滨海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与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20JY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