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的机理与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2

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的机理与路径

杨一

黑龙江财经学院


摘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人的心智活动结晶,并被历史实践所充分证明其内在的真理价值和丰富的情理表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共同体的成员、环境、传承、生长四个维度上,具有坚韧共荣、和谐相容、代际互溶、价值通融的特质,其价值基因构成了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人文底色。以新时代现实需要烛照传统,则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现实精神力量的关键。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义在于时代化,即立足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不断促使其生成新的文化形态,同时实现其内在的价值生长,不断焕发出新的精神生命光彩。活化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知、行、用、心”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和拓展路径,以充沛的文化养分滋润心灵,在满足人们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不断筑牢文化自信,增添精神力量。本文就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的机理与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引言

文化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有我们民族最深厚的民族基因和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是培育国民家国情怀的最重要思想载体,是当下及今后塑造优秀国民的最根本文化依托。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强基固本,深挖其时代价值;与时俱进,彰显其时代特色;交流互鉴,宣扬其时代精神,奋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是中华民族在当前不稳定的世界中能够站稳脚跟并提升国力的重要举措。

1新时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在于其凝聚了民族共识,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物质极大丰富、社会高度稳定、人们精神状态极其轻松的情形下,我们能不能继续保持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昂扬精神状态,答案虽然是肯定的,但是每个人的动力强度是有差别的。在驱动中华民族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的力量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量持久充沛的强劲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基于时代特点,遵循一定原则,正确处理传统与现实、需要与可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多维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2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人的心智活动结晶,并被历史实践所充分证明其内在的真理价值和丰富的情理表达。中华文明的历史比其他文明延续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博大、覆盖地域更为广阔,其根本原因在于包容性的内构逻辑和与时俱进的生长机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共同体的成员、环境、传承、生长四个维度上,所具有的坚韧共荣、和谐相容、代际互溶、价值通融的特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人文底色和精神纽带,并在自身发展实践以及与世界文明发展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华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持续创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新路径

3.1丰富传统文化的呈现及体验方式

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的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对于饱含中华优秀文化的古典书籍的主动式阅读往往比较有限,而更容易获取信息的载体如电子刊物、传统电视、网络等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占比较少,传统文化的传承仅仅在小圈子中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符合现代人们的传统文化获取需求,因此,要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传承发展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更加丰富的呈现及体验方式让其最大限度地走入大众视野。应当利用好网络、手机App、微信、电视等媒介让传统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比如随着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优秀文化类节目的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此类节目用更符合现代人的表达方式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原有刻板的表现形式,使传统文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2沉浸体验实践

文化充实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离不开自身的文化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于人的心灵,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作用的共同过程,以沉浸式体验为基础的文化实践成为其重要的活化路径。在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撑下,人们不仅可以仿真式地构建传统文化场景,让人们获得身临其境般的直接体验,穿越千年历史,感悟当下人生;而且可以将历史场景与现实场景加以融合,实现新的场景创造,给人们以崭新的文化体验,启迪思想智慧,塑造人文精神。以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新的文化体验,让文化基因在时代创造中鲜活起来,已成为人们追求现代文化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可以让民族文化的传统在新的时代生活中得到有序传承,让人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走到今天,找到文化自信的源头;又可以将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基因加以融合,以新技术的应用,开辟文化创新的新领域,明白自己将向何处去,构建起文化自信的目标。因而,在传统文博场馆建设的基础上,应当加大以个体的沉浸体验为实践模式的文化设施和服务系统建设,充分调动人们的文化创造性,以一定的开放空间和共享环境,为个体自我的文化体验创造提供机会和便利条件。文化体验与文化创造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一定要激发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实践动能,以自身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建构不断增添共同体的文化力量。

3.3交流互鉴,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魅力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得到众多国家认同的新时代,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都在不断提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既要有正确而得力的国内举措,也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精准的措施。就国内来说,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先进的思想引领其不断向前发展,并在社会实践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呈现出新的时代气息。就国际举措来说,要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文化成果传播出去”,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结语

交流互鉴,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魅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步得到众多国家认同的新时代,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都在不断提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既要有正确而得力的国内举措,也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精准的措施。就国内来说,要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先进的思想引领其不断向前发展,并在社会实践中迸发出生机与活力,呈现出新的时代气息。就国际举措来说,要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文化成果传播出去”,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莉,刘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契合[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44-51.

[2]徐礼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20(5):226-232.

[3]安丽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教学与研究,2020(6):13-21.

[4]王荣,王建新,陈向,等.面向异构资源集成的数字图像实验平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54(15):185-19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9:25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