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怎样治?明确这几点,有助哮喘病情康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7
/ 1

小儿哮喘怎样治?明确这几点,有助哮喘病情康复

周文英

达川区河市镇中心卫生院 四川 达州 635755

哮喘是一种非常让人头疼的疾病,因此治疗起来难度较大,且极易出现复发情况;特别是小儿配合程度不高、免疫力及抵抗力较差,对机体造成的危害更严重,下面我们就小儿哮喘的治疗要点进行分析,旨在促进其病情恢复。

1.哮喘及危害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以咳嗽、呼吸困难等为临床症状。一般认为哮喘的出现与机体变态反应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气道免疫反应,也有部分人群不存在变态反应,调查显示哮喘可见于任何群体,但高发于4-5岁儿童,且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等特点,婴幼儿在出现哮喘前1-2天多存在呼吸道感染症状,而年龄稍大儿童哮喘多在夜间发生,考虑该病的出现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大部分儿童在患病后几小时至24小时内病情逐渐平稳,而病情相对严重者在发病初期便呈危重型,此类人群病情持续时间较长。

若未及时对哮喘进行控制,在疾病反复发作过程中会影响患者体力活动,亦可降低其学习质量,导致其出现抑郁、自卑等心理情绪,而悲观情绪的出现会加重其临床症状。调查显示1/2哮喘患者由不良心理因素造成,从此方面分析哮喘属于一种生理、心理性疾病,例如小儿在看恐怖电视、解答复杂数学题、哭闹时极易发病,因此需在用药治疗同时加强心理干预工作;其次家属需为其创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多引导其参与集体活动,在培训其兴趣的同时,改善其心理状态,达到预防哮喘反复发作的目的。

2.小儿哮喘怎样治

气促、胸闷、咳嗽等为哮喘常见症状,哮喘病人所承受的痛苦是常人无法理解或想象,特别是小儿群体,疾病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其生活、学习质量,也牵动着父母的情绪及生活质量。在哮喘发作过程中父母眼见孩子气喘不断,无疑是担心不已、万分心疼,因此在生活中需尽可能对哮喘进行预防,那么首先要了解哮喘的治疗方法。首先在小儿哮喘治疗过程中需明确发病原因及其治疗目标,家属需积极配合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家属需及时向医师反馈患者病情、治疗中存在问题等。其次临床治疗小儿哮喘目的在于控制病情,维持小儿正常的生活,保持其肺功能正常,为促进病情恢复,在生活中家属需尽可能避免孩子与过敏原接触。此外在小儿哮喘治疗过程中需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还需做好充足心理准备工作,作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吸入治疗为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且具有安全性高等优势。

发病原因: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关于小儿哮喘一文中提到,哮喘人群各级亲属患病率高于健康人群,其中遗传率在80%左右,若父亲或母亲一方患有哮喘,那么孩子患哮喘几率为其他儿童的2-5倍,若父亲、母亲双方均患有哮喘,那么儿童哮喘患病率为1/2。尘螨、霉菌、花粉等均属于变应源,除此之外动物皮毛、家禽羽毛、棉花纤维、绒毛玩具、羊毛地毯、牛奶、鸡蛋、花生、鱼虾亦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均为诱发哮喘的高危因素,此外雾霾天气、空气污染亦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再者若孩子经常受到情绪刺激,例如大哭、极度恐惧等亦可诱发哮喘,因此家属一定要从多方位入手做好保护措施,避免孩子情绪波动较大,导致哮喘反复发作。

治疗要点:(1)明确过敏原:一般情况下小儿哮喘的出现是有原因,小儿发病时候家属需注意孩子是否在接触某种东西后出现哮喘症状,如果无法察觉可到医院接受过敏原检查工作。(2)避免与过敏原接触:在明确过敏原后需做好规避工作,还需注意在生活中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考虑是感染会加重哮喘症状;若生活环境及周围存在过敏原需尽可能为其更换生活环境,在实际条件不允许情况下指导其佩戴口罩。(3)锻炼身体:在疾病发作期间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亦可促进哮喘病情的康复,达到改善其呼吸功能的目的;其次适量的运动可增强孩子免疫力,在预防哮喘中有重要作用,但需明确运动强度,避免出现过度劳累加重病情。(4)生活防护:家庭内禁止吸烟,尽量少使用喷雾剂,家庭中地毯、床上用品每周进行清洗,但避免在家庭中饲养宠物,还需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病室内温湿度适宜;在雾霾天减少户外活动次数、时间,禁食冷饮、甜食;在秋冬季节外出时需佩戴好口罩、围巾避免着凉。(5)心理护理:通过动画等方式对小儿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只要坚持治疗,哮喘是不会影响生活质量的,还需引导其树立战胜疾病信心,在哮喘病情控制理想前提下,鼓励其参与体育锻炼,降低哮喘发作次数。(6)家庭雾化:雾化治疗为控制哮喘的常见方案,但雾化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家属需携带孩子来回就医,不仅耽误其学习、工作进度,亦可增加经济压力,因此建议小儿哮喘患者进行家庭雾化治疗,但雾化器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避免选择不当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例如:欧姆龙儿童压缩式雾化器被临床认为是“宝宝专用的雾化器”。

小结

小儿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家属需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生活中需指导孩子合理规避应激源,还需加强体育锻炼,降低疾病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