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7
/ 2

心理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冯玉璐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 453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科护理中采取心理干预的效用价值。方法:研究中共选取156例患儿进行对比实验,采取摇号方式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每组78例患儿,前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后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依从性。结果:经研究表明,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明显较优(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中全面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的遵医从医性,为后续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干预;儿科护理;临床应用

引言:基于儿科中患儿的特殊性,若想有效地提升治疗有效性,还应当展开全面的护理服务。本次研究对比了两种护理方式的差异表现,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在院内儿科收治的患者中选取15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19年2月~2020年1月区间,为方便对比随机进行分组,两组人数处于均等值,对照组与观察组男女人数及平均年龄分别为45、33例(6.39±1.85)岁与42、36例(6.55±1.47)岁,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儿的各项资料较为均衡(P>0.05)。

1.2方法

对照组沿用常规护理干预方式,对患儿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各项指征进行密切关注,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同时遵从医嘱在用药、饮食、锻炼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并将与此疾病相关的知识为患儿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告知其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此来为后续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手段,满足患儿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全面且优质的护理服务。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因多数患儿对医院都会产生莫名恐惧感,再加上环境的陌生性会加重患儿的不良情绪,哭闹、拒绝治疗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对此护理人员还需站在患儿的角度充分考虑到患儿的内心感受,适当调整病房内的环境,铺设卡通床单被套,并为其准备已经过消毒的玩具、漫画书籍等,同时做好温度湿度的调节工作,定期进行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流通性,通过该方式不仅能够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降低患儿的陌生感,更可通过专业其注意力的方式促进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1]。②通过交流及行为进行安抚,基于患儿年龄较小,其思维理解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为薄弱,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与患儿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在此基础上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案,在此过程中需时刻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与预期,并陪同患儿玩耍,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抚摸、拥抱的方式给予患儿关爱,并多给予患儿鼓励与表扬,使其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从而才能有效的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提高患儿的配合度[2]。③加强健康宣教,因患儿年龄较小,自我排解能力相对较弱,较易受到外界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其家属的陪伴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护理人员还应当将基础护理方式为患儿家属详细讲解,让患儿能够实时感受到陪伴,这对其紧张、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的缓解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3 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从按时服药、饮食规律、配合检查与治疗等多方面查看其治疗依从性,并分为完全依从、一般依从、不依从三个评判标准。患儿遵从医嘱按时服用药物、饮食相对较为规律、在医生检查以及治疗过程中配合度较高为完全依从;以上几点部分依从但未能完全依从为一般依从;遗忘或未按规定时间用药,饮食缺乏规律性、拒绝配合医生的工作为不依从。总依从性=(完全依从+一般依从)÷小组总患者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在此次对比研究实验中可将SPSS22.0作为统计学处理所用,计量的资料为(x±s),[n,(%)]作为计数资料,检验可用t、X2,数据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有着统计学意义,可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在对所得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后可见,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相对较高,不依从人数仅为4例,总依从率分别为83.33%、94.87% ,两组数据之间有明显差距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格1所示。

1两组患儿的依从性比较n/%),x±s

组别

n

完全依从

一般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率(%)

对照组

78

31

34

13

65(83.33)

观察组

78

46

28

4

74(94.87)

X2


5.197

3.844

6.021

7.399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所收治的患儿因年龄相对较小,无论是配合度、沟通及疼痛承受力都相对较为薄弱,这也给护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常会因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等问题发生,严重影响了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此护理人员还应当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交流,并展开相应的心理疏导,通过与患儿亲近的方式拉近距离,提高患儿的信任度,使其心态处于平和状态,从而才能为治疗有效性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3]。本次研究对两组患儿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通过对比后可见,观察组患儿的依从性明显较优。(P<0.05)。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手段,可有效提升患儿的遵医从医性及护理质量水平。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玉娜,纪会娟,郄娜,孔红肖,韩彩娜,贾品. 多形式心理干预措施在儿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02):225-227.

[2]沙禹辛,郭浩然. 多形式心理干预管理措施在儿科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4):30-31.

[3]唐静,张英霞,何梅香,焦义芬,韩叶,周茹. 心理干预模式对患儿生理应激状况及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11):97-99.


作者简介:冯玉璐(1986月01)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省、新乡市;职称:主管护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儿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