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2
/ 3

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 CT与 MR诊断探讨

曲向东

大庆龙南医院 CT室,黑龙江 大庆 163453


【摘要】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112例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收治时间2019年08月-2021年08月,112例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检查(观察组)和MR检查(对照组),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基本一致(P0.05)。 结论 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基本一致,多排螺旋CT诊断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明显优于MR诊断,临床可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选取适宜诊断方式。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多排螺旋CT;MR;诊断;脑血管缺血性疾病

受粥样动脉硬化影响,患者会出现管腔狭窄表现,其正常血流量会受到干扰,引发脑供血不足,进而形成脑血管缺血性疾病,该病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性高,为了及时诊断该病,预测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精准评价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明确粥样板块硬化情况具有积极意义。临床上用来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CT血管造影、血管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等,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具有一定差异[1]。本次研究以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为对象,分析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112例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收治时间2019年08月-2021年08月,112例患者中有男60例,女52例,年龄为54-79岁,平均年龄(65.18±5.89)岁,发病时间为1-6个小时,平均发病时间为(3.46±0.54)个小时;112例患者均存在血管狭窄表现,均同时伴有软性斑块或者是硬性斑块。

1.2方法

1.2.1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MR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引导患者采取平躺姿势,先为患者展开平扫,以颈动脉分叉2厘米为中心,将这一区域视为实际扫描范围,获取到病变侧颈动脉图像,定位图选取斜矢状图,将矩阵参数设置为384×256,TE设置为3.6ms,焦距设置为14cm,翻转角设置为25˚,TR设置为21ms,扫描序列分别为TOF、T2WI、T1WI、质子密度加权像以及增强T1WI。在为患者展开增强扫描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选取磁显葡胺对比剂0.2mL/kg,通过高压注射器为患者注入,将速度控制在0.7mL/s,详细分析患者的病灶形态、范围、位置以及信号特点等,获取到最终诊断结果。

1.2.2观察组

该组患者给予多排螺旋CT检查:指导患者采取平躺体位,先沿着主动脉弓,朝向颅底方向对患者的颈部横断面展开扫描,复制平扫序列。然后采取血管成像系统,将阈值设置为100Hu,选取生理盐水50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和370mgI/mL,通过高压注射器为患者注入,将速度控制在5mL/s,在目标浓度达到情况下,为患者展开增强扫描,取得患者颈动脉相关信息,为患者展开血管重建,分析获取到的图像信息,获取到最终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效果:观察两组检出混合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脂质斑块的例数,计算对比两组检出率。评估两组颈动脉狭窄诊断效果:Ⅰ级表示未显示出患者的血管壁结构;Ⅱ级表示显示出的血管壁结构不清晰;Ⅲ级表示显示出的血管壁结构清晰,但是外壁模糊;Ⅳ级表示显示出的血管壁外部结构清晰,计算对比两组检出率[2]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取SPSS19.0软件,计数资料用%表示,行618dbe568c75c_html_11df05358fad0e1e.gif 检验,(P0.05)时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混合斑块

纤维斑块

钙化斑块

脂质斑块

检出率

观察组

112

14

22

48

24

96.43

对照组

112

10

18

42

20

80.36

618dbe568c75c_html_11df05358fad0e1e.gif

/

/

/

/

/

4.938

P

/

/

/

/

/

0.026

2.2 两组颈动脉狭窄诊断效果较

两组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颈动脉狭窄诊断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检出率

观察组

112

30

20

22

8

71.43

对照组

112

32

22

14

6

66.07

618dbe568c75c_html_11df05358fad0e1e.gif

/

/

/

/

/

0.748

P

/

/

/

/

/

0.387

3 讨论

当下,经国内外相关临床研究证实,就脑组织大面积梗死来说,颈动脉闭塞是致使其发生的一项重要诱因,及时发现颈动脉病变,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卒中发生,降低患者风险程度[3]。部分患者虽然已经出现颈内动脉重度或者是轻度狭窄,但是常常会因为其症状过轻,而延误病情,引发不可逆的严重性后果。当下,临床上认为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检测金标准为DSA检查,但是该项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创伤,容易引发斑块脱落、血管痉挛等严重性并发症[4]。且对于病情程度较轻的患者来说,DSA检查难以反映出患者的血管壁病变情况,基于此,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方式,及时评价患者血管壁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CT检查和MR检查,均能够获取到良好的颈动脉血管成像,临床操作简单,具有微创性,诊断准确率较高,将这两项检查方式应用于颈动脉病变检查工作,可以准确判断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以及狭窄程度。其中CT检查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在增强检查情况下,能够将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清晰反映出来,且不会受到患者血流状态干扰[5]。有具体研究表明,CT检查在闭塞或者是重度狭窄时,其特异性可以达到94-100%,敏感性可以达到89-100%。给予患者多排螺旋CT检查,能够准确显示出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显示出颈动脉狭窄分级。MR检查充分应用于高分辨成像技术以及颈动脉成像线圈,增强MR的实施,能够获取到高质量图像信息,可以精准判断出患者的管腔狭窄程度。MR检查,可以将患者血管壁情况清晰显示出来,能够提供内膜面光滑完整性、斑块信号以及内膜增厚情况等多方面信息,诊断效果显著[6]。CT检查的钙化检出情况优于MR检查,特别是对于小点状钙化来说,后者的效果不理想,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钙化成分不同会对患者成像信号和附近信号产生一定干扰有关,影响到诊断效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基本一致(P0.05)。说明多排螺旋CT的应用既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又能够评估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诊断效果更全面、更明显。

综上所述,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效果基本一致,多排螺旋CT诊断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明显优于MR诊断,临床可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选取适宜诊断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庆达.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探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9):243-244.

[2]王静,刘刚,薛永杰.多层螺旋CT与MR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4):155-157.

[3]苑和平、赵源征、朱迎慧、晁志文、周晨光、孙若楠、杨卓滢、何远宏. 纤维蛋白原与白蛋白比值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 v.22(11):22-25.

[4]陈鹏.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评价中的优势[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5):73-74.

[5]阎春森.CT,MR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对比[J].影像技术,2019,31(1):39-41.

[6]臧艳芳,袁振林,董军见,等.超声,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v.18;No.127(5):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