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下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0
/ 2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下的教学策略

冯丽萍

河北省保定白沟新城回民小学, 河北 保定 074004

摘要:小学语文的文言文难度并不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了贯彻这一教育方针,应从小学阶段开始抓好文言文教学,以从小培养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如何教好文言文?文言文该学些什么?学生需学到什么程度?”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点探究内容,只有明确这些方面,才能寻找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教学策略

一、统编教材文言文编排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认为:“‘文’与‘道’的统一,是语文教材编写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狭义地说,陈先云的“文”指的是言语表现形式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点,属于语文要素;“道”指篇目的思想内容,体现的是文化和国家意志,属于人文主题。统编教材文言文的编排正体现了“文”与“道”的统一,遵循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也符合国家对文化传承的要求。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亮点之一。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的30%”。其中,文言文编排了14篇。

(一)体现国家意志的文化传承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对文言文人文价值的重视表现在选文上,希望通过以文育人的方式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从内容上看,统编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覆盖面广,种类丰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从时间跨度来看,先秦的《列子》《论语》到清末的《少年中国说》,横跨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

(二)遵循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

其一,文章的编排遵循学习规律。统编教材选择的篇目大多是人所熟知的故事,做到了“先白后文”式的呈现,学生对内容有一定的先期了解。另外,鉴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统编教材在低年级编排蒙学读物和古代的名人名言,在中年级编排寓言、神话等故事,在高年级编排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名人故事和辩论故事。这些选文大多数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道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还遵循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

其二,练习题的设置遵循学习规律。课文的第一道课后练习题一般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强调从诵读、表演读等形式的朗读中积累基本语感。接着,为了应对难度的逐渐提升给出具体指导。如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册只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四年级下册则开始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二、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重视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文言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顺利开展新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提前感知文本,便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文言文课堂教学。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日常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如果一下子在课堂上学习文言文的话会难以顺利理解文本含义、意图和内涵。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亲子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文言文,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当教师准备开始教学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时,应先向学生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在内心树立文言文学习意识。接着,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如下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余时间利用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司马光》,不懂的可以向父母请教,大致了解文本概况。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学生可以在父母的监督下朗读文言文,备注自己不能理解的语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更好地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二)创新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导入是小学语文汉语言教学的开端,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如同乐曲的“引子”,发挥着酝酿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教学氛围的重要作用。一个生动新颖、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设计课堂导入方式,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例如,教师在开展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文言文《狐假虎威》教学时,可以结合文本为学生设计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狐假虎威’这个故事?有没有哪位同学为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教师邀请其中一位学生上台讲故事,讲完之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补充,运用夸张的语气和动作突出老虎和狐狸间的对话,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走进课文,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三)开展反复吟诵,体会文言文韵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言文教学更加强烈地关注朗读的作用,原因在于文言文本身独特的词语、语法规则主要依附在白话文本之中,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到。因此,教师在开始文言文教学时,不宜过早放手,而应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反复吟诵,更好地感知文本内涵、体会音韵之美。例如,教师在开展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伯牙鼓琴》教学时,可以先邀请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试读,碰到不懂的词组先跳过,使教师可以初步掌握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情况和阅读习惯,从而准确梳理出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难点,更好地开展针对性教学。在学生试读体验完成之后,再由教师进行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静心欣赏文言文的韵律美、文字美。最后在范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领读,帮助学生学会读准、断句、停顿,并结合句子所表达的情绪读出相应语气。紧接着,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自由练读,可以运用模仿读、展示读、学生对读、赛读等多种方法来掌握阅读节奏,直到流畅为止。总的来说,通过开展反复吟诵,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语感,更好地体会文言文韵味,增强学生吟诵文言文的乐趣。

(四)创设教学情境,理解文言文内容

文言文因为时代久远,语法结构不同,生僻实词难懂等特点难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对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有滋有味。例如,针对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教学《两小儿辩日》,由于文本内容较为深奥,许多小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将文本内容改编成表演剧本,组织学生进行排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文本内容。在学生多次排练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三人为一组,其中一人扮演孔子,其余两人扮演孩童,班级同学作为观众。一日,两孩童在路边就“太阳何时离人近”的问题进行争论,他们激烈辩论的时候孔子刚好经过,由于好奇便停下来听他们的争论。两孩童均坚持自己的意见,难以说服对方,便向在旁观看的孔子请教,但孔子一时也无法决断。表演活动到此结束,教师趁热打铁,将这一问题抛给“现场观众”共同讨论,从而引导班级学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类型众多,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统编教材的编排方式充分考量了儿童的语文学习规律,强调以文化滋养儿童,着力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注意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各学年段、各类型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和取向,引导学生在有指导的重复朗读中,辨别古今文意和文化内涵,培养文言文语感,在不拘一格的读写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实现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莫燕恩.统编教材下农村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53.

[2]掌健.统编教材文言文解读视角及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0(06):39.

[3]曹秋华.部编本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导学,2020(0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