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中纠葛现象之简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9
/ 3

现代汉语语法中纠葛现象之简析

詹书玥

天津中医院大学 天津 301617

【摘要】语法纠葛主要指因同一语法单位内部或相邻语法单位之间的语法单位类别差异模糊、语言构成要素归属不清,一些语法现象很难直接地划入某一语法类别的复杂语法情况,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尚未明晰的问题。该现象与现代汉语研究中目前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与新兴发展问题紧密相关。“纠葛”作为一种汉语语法现象,最早出现于吕叔湘的《语文常谈》[1]中。探讨并明确现代汉语语法纠葛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划定标准、存在原因等,有助于现代汉语的完善与传播。

【关键词】现代汉语 纠葛 现象 简析


一. 汉语语法纠葛现象的历史沿革

自 1898 年中国第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系统性著作《马氏文通》[2]出版以来, 中国有关汉语语法的研究已历时一百二十余年之久。由于最开始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普遍欧化,忽略了汉语的特性,汉语研究形成了以西方体系为基础的框架,其与汉语本身的古老性、包容性和稳定性存在冲突,语法研究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生搬硬套的理论不能与汉语语法实际完全对应,有相当一部分语法现象没有明确的归类辨析,导致同一语法单位内部或相邻语法单位之间的定义相似、界定模糊,“语法纠葛现象”则是语法单位间模糊现象的集合。“纠葛”作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自吕叔湘在 1980 年出版的《语文常谈》中首次提出以来,已有研究学者们对这种现象做出了一些探讨,如黎千驹在《论现代汉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中具体地讨论了某几类语法现象间的关系,只是没有将主题明确系统地归纳为“语法纠葛现象”。本文从纠葛现象的界定、存在原因、分类例举这三个方面来对汉语语法的纠葛现象做出简要分析。

二. 汉语语法纠葛现象的界定

第七版《辞海》[3]对“纠葛”一词的定义为“如葛藤纠缭。喻纠缠不清之事”。这里说的纠葛是现代汉语语法意义上的概念,语法纠葛主要指因同一语法单位内部或相邻语法单位之间的语法单位类别差异模糊、语言构成要素归属不清,一些

语法现象很难直接地划入某一语法类别的复杂语法情况。吕叔湘在《语文常谈》“文字三要素的形、音、义”章节中提出“形音义纠葛”之说,描述三者在语法分析上出现的“中间状态”,即处在渐变而非顿变阶段的语法现象(出自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4])。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过程中,汉语通过与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其它世界现代通用语言或历史通用语的对比, 本身的特异性随时间推移越来越明显,中国汉语界因此逐渐将视野放到研究汉语与其它语言的不同性上,纠葛则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区别之一。许多研究者曾在此领域发表过文献,笔者将观点进行适当总结,推出了“纠葛”的另一种解释:由于语法单位间本身存在模糊性,故语法研究常处在语法现象演变的“中间状态”, 面临难以将某些语法现象直接划分到明确种类中的纠结情况。其中,“中间状态”经由吕叔湘提出,“语法单位的模糊性”经由黎千驹提出,“纠结”经由邢福义提出。

三. 汉语语法纠葛现象的存在原因

探究纠葛现象存在的原因,从汉语语法上大致可分出三类:


  1. 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表面形态变化。形态变化,指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的变化。少用形态,多靠语序、虚词和语气词来辅助表达独立的意思、区分不同的语义,这是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之一,也叫做形态变化无固定规律(或无明显标志)。在英语中,不同的人称代词作主语和宾语时形式不同,动词的词形也不同, 如“I like him”(我喜欢他)和“He likes me”(他喜欢我),同样的人称代词“我”、“他”在两次使用中的词形不同,相同的动词“喜欢”因主语不同有加 s 和不加 s 的区别;而汉语里的两个人称代词无论在主语还是宾语位置,词形都不发生变化,动词也没有发生形态改变。这一特性导致汉语的语法形态难以从表面上划分出清晰的种类,是纠葛现象的最明显表现。

  2. 内部组织灵活,口语性强,注重日常交流的理解。在日常的交流使用中, 汉语更加注重内涵意义,往往会忽视外表的结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义多译的习惯,也造就了汉语独一无二的蕴含(句中包含的暗示)和预设(立于句子之外的现实前提)。英语中通常使用连接词“and”(并且)“so”(所以)等来实现意义串联,且习惯在交流时铺设明确的逻辑线,而汉语恰与之不同。在汉语中, 两个意义上有相当逻辑关系的短句常常不使用连词连接,而用逗号“,”等标点

符号在两个及以上的短句(分句)间造成一般性停顿,这是形式上的省略。因果关系的陈述也常常在口语交流中被省去或委婉处理,用话语中的暗示和对话者间心知肚明的事实来代替逻辑解释,这是意义上的省略。不仅如此,汉语的语序灵活多样,排列非常之多,口语和书面语都常借变序实现委婉的表达,造成相同的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的现象,如“你吃午饭了吗”“午饭你吃了吗”“午饭吃了吗你”和“你吃了吗,午饭”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1. 结构独特。单从主谓宾表定状补等句子组成成分来说,每一类下都可以再划分出不同的小类,如形容词从描写性质上分就可划为性质形容词(表断言) 和状态形容词(表描写)两类。词的性质和用法错综复杂导致能充当一种句子成分的内容很多,直接地造成了成分分析上的困难。除单性质词和多性质词外,还有其它词类活用、固定用法等特殊情况,如“运动员的风采很‘中国’”就是典型的名词或用作形容词现象。有时同一个句子内甚至会出现几个结构形式完全一样而性质不同的成分,使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在语法本身的特性外,研究方法的转变也是纠葛概念产生的原因之一。自19 世纪末汉语语法学在西方语法学的基础上开源起,汉语语法研究就长期处在西方研究的背景之下,语言学家们将汉语语法现象同西方语法学的内容进行匹配,导致其本来拥有的、不符合西方语法学规范的特性就被列为特殊情况。尽管后来的语言学家们已经认识到汉语语法并不能与西方语法完全贴合,但碍于已经形成的认识体系,学者们很难再将整个结构推翻,于是转而探索未被前任研究者明晰过的语法特点,在原有体系上多加修补。

四. 汉语语法纠葛现象的分类举例


  1. 词和短语之间的纠葛

词,也叫单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短语,又叫词组,是词与词的组合,分级上比词大一级。词和短语在语法上相对,区分两者的最常见方法是“扩展法”,即根据词的结构不可扩展而短语反之的特性对两者加以区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凭借常识和语感对分析对象进行拆分,以判断某个语法单位体是词还是词组。但需要明确的是,汉语语法中词、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结构规律是相同的,通过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五种形式可以组合成复合词,同样也可以合成短语。这些语法单位的结构和意义都具有一致性,很难

凭借自身结构被划分为词或者短语,所以词和短语间时常出现纠缠难分的情况。如“白菜”不等于“白的菜”,具有整体性,是固定形式,没有相应的扩展成分, 所以称之为词;而“白云”就是“白的云”,含有可扩展成分,是词组。


  1. 单句和复句(复合句)之间的纠葛

学术界目前已对单复句划界问题提出了许多标准,主要有:句式结构、关联词关系、停顿使用、意义表述等,多数语法研究者提倡将结构作为主要标准。然而,仅仅一个“结构标准”,各专家学者提出的具体看法也不尽相同。高名凯在

《汉语语法论》[5]中提到复句是由单句构成的,朱德熙在《语法讲义》[6]中认为复句是由句子形式构成的,张静在《新编现代汉语》[7]中提出了“结构中心说”。这些研究成果对后续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严格的单复句不难区分,但由于汉语在实际使用中的灵活性,无论是从形式还是意义角度上来说, 研究者都难以依靠基本概念找到通用的区别标准,急于套公式反而容易出现“一刀切”的现象,故研究时需要具体地对句子进行分析。如“我和他都是学生”, “我是学生,他也是学生”,这两句话在句意上相同,前一句只有一个谓语,是单句;后一句有两个谓语,是复句。再如“我拿了两本书,一本大,一本小”, “我的两本书,一本大,一本小”,这两句话的句意也是一致的,但从结构上来说,前一句中是“我拿了两本书”整个短语做主语,句子的完整表述为“我拿了两本书,这两本书是一本大一本小”,分句主语不一致,显而易见的是复合句; 后一句中则是“书”做了唯一的主语,全句中也只有一个谓语,故是单句。


  1. 兼语句相关纠葛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独立成句或兼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从形式上看,兼语句是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按照固定顺序前后联合在一起组成的,且其中没有语音停顿,即在前的动宾短语的宾语和在后的主谓短语的主语重叠,形成一个宾语兼主语的特殊形式。


  1. 由此定义,可以推出兼语句内部的纠葛形式:兼语短语做谓语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结构纠葛。主谓短语作宾语是指句子的宾语成分由主谓短语充当。两者间纠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前一个动词的性质不同影响到其后可跟的宾语的性质,动词从大类上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其中及物动词可形成“谓名谓”的格式,该形式在兼语句和主谓短语做宾语句中通用,是辨析不

明的常见原因。如“老师让你当班长”和“老师希望你当班长”,都使用了“谓名谓”的形式,所以需要系统的分析来区分。第一句包含因果关系,“让”是使令动词,是因为“老师让”,所以“你当班长”,“你”作为前一个谓语的宾语,且在该宾语前不能产生停顿;第二句不含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希望”一词没有绝对意义,其后的所有成分都是它的宾语,且宾语之前可以停顿,变换“老师希望,你当班长”的形式。由上述分析可知,前一句是兼语句,后一句是主谓短语做宾语句。


  1. 而在外部形式上,主要有与兼语句和复谓结构的纠葛。复谓结构分为递系结构、连谓结构和连环结构,其与兼语句的纠葛主要在结构的复杂上。王力在分析递系结构时提出了两条概念:一是后一连系用于表达前一次连系未能表全的部分,二是两次连系中的初系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用为次系的主语。

[8]依此定义看,递系结构与兼语结构连环使用语法成分的本质逻辑相同,多

是在用词结构上有所差别。

复谓结构包含多种句式,下面略举几个兼语句与复谓结构纠葛的例子。

①双宾句与兼语句的纠葛。双宾句与兼语句的纠葛重点在于句子中谓语后所跟的两个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关系,有时由于表意、结构、动词性质和名词性质上的相似,不易区分出句子是兼语句还是双宾句。如对“送了小李一捆菜”“取了台上一本书”这类描述“取得”“给予”关系的句子就有两种不同的分析:一是判定它为双宾句,认为“双宾”在动作之后有了领属关系,或取获给;另一种观点认为,双宾句中的领属关系应当可以通过中间加“的”而显现出来,而“取得”类句子无法在“双宾语”中加“的”,故是兼语句而非双宾句。

②连谓句与兼语句的纠葛。连谓句是一种一个主语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逻辑上紧密连接的谓语的特殊句式,即以连动短语(两个及以上的动词性词语连用, 且相互之间不构成主谓、偏正、述宾、联合等关系)作谓语的特殊句式。区分连谓句和兼语句的基本办法是从主谓关系入手,判断句中的两个谓词性成分是否从于同一个主语,如果是,就是连谓式;如果不是,则是兼语式。如“我写完了就过去找”,“我叫他去找”,前一句是连谓句,后一句是兼语句。

③连环结构与兼语句的纠葛。连环结构指的是两个(直接)成分间有连接成分的复谓结构,如“越...越...”等。其与兼语句的纠葛主要在于连接成分对其

它成分的词性组成类别判断的影响,区分时可将连接成分替换或去除,改变句子的结构形式,通过表意来划分语法单位。但此方法只针对部分具体句子不具有通用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