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7
/ 1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魏娟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中职学校幼儿保育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研究对学前教育发展至关重要。从当前幼儿园保育工作来看,具有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的综合性保育人才匮乏,所有着力培养保育人才,对于缓解当前幼儿园保育员紧缺状况,提升保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前言

自2020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出台《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国控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对接行业需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保育员。将中职学校的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改名为幼儿保育专业,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成为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组织管理和教学能力,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从事幼儿园教育、保育员等工作的新型幼儿教育教师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

一、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框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6187225b3abdb_html_c504ab09657f75b1.gif6187225b3abdb_html_8be4668d0e90c26b.gif

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是:一明确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实现该目标和规格的教育过程;三是实施该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制度;四是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手段和方法。

二、中职幼儿保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的客观需求, 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包括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的指导下, 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 根据培养目标, 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等) , 反馈到社会, 接受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的评价, 即学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幼儿保育发展的需要; 反馈到学校自身, 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否符合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三、幼儿保育专业学生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国幼儿教育贯彻的是保教并重的原则,但在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如科教兴园、园本课程、双语活动等,无形中使人偏离了这个原则,偏重课程改革研究,忽视对保育工作的改进,变成了重教轻保。许多保育员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加上社会上对保育工作存有偏见,因而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是“三把手”(放下扫把,拿起拖把;放下拖把,到处抹一把),把自己工作过程简单理解为搞好班级卫生,照顾好幼儿的吃喝拉撒就行。因此,不少保育员在工作中重保轻教,注重对孩子的身体呵护,缺少对孩子心理的关注;注重环境卫生,忽视环境对孩子的教育作用,缺少主动配合教师的意识和行为。

四、今后改革的方向

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专业思想,重新认识保育的内涵,形成保育新理念,新时期的保育员应该的学校学习良好的技能训练,引导保育员逐步形成明确的健康观,对幼儿实施保育应以健康为核心。目前,教师及家长越来越关注幼儿的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涉及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在保育幼儿身体的同时应保育心灵,既促进身体的健康,又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保育员应从现代健康观出发,以正确的保育观、适宜的保育行为来养育幼儿,增强对幼儿健康、全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第一版;

  2. 《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

  3.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4. 《教育规划纲要》,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