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思政内容重要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5
/ 2

大学课程思政内容重要性研究

宋怡欣1

上海电机学院 商学院 上海 201306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

关键词:

当今大学生教育越来越强调课程的思政性内容,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成果。作为一名大学教育的工作者,在之前的教育中对思政内容的学习并不充分,而随着教委和学校越来越强调思政课程内容的重要性,在本人长期从事大学教育后我深刻的感觉到了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1. 只有技术没有思想的人并不适合未来社会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我们更多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学生的技术越高说明教育质量越高,思政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我认为是非常可惜的。实际上通过多年的大学教育,我逐步认为一个人不仅应该掌握基本的技术,还应该具有比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离不开人民思想的解放。旧中国之所以落后,其根源在于统治者思想的僵化,无法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闭关锁国导致整个国家的落后。而改革开放之后,所面临的问题则刚好相反,随着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很多人开始痴迷于西方文化,认为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美国的空气都是香的,很多西方敌对势力为了破坏国家的发展开始对中国进行反华宣传,每年大量优秀的中国留学生流向海外,很多外企中出现了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抛弃,认为只要跟着外国人走就是好的,把同胞不当人看,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其次,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拥护。当代中国并不排斥西方文化,但是也不应该照单全收,实际上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把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任何文化如果和党的思想理念有所冲突必然是存在问题的,统一思想才能使国家精神统一,而国家精神统一才能使国家上下团结一心,本次疫情党领导全国人民积极对抗疫情,在关键时刻显示出了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不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而是先进的、团结向上积极开拓进取的政党,当今国际社会暗流涌动,很多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抱有敌意,作为中国人只有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积极面对各种挑战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自己赢得发展。

最后,思政教育对学生自己也有着非常行重要的意义。思政教育并非仅仅包括爱国爱党教育,也是一个学生的立人之本,一个人的社会道德对一个人的发展也非常重要,一个人要有基本的社会公德,不随地吐痰,垃圾要分类,对待朋友要真诚,一个人的修养并非是一个人有多少才能,才能大用才能干坏事对社会的危害更加严重,对一个人来说,行得正、走的正是一生的事情,无论是做环卫工人还是省部级领导,都不能违法犯罪,没有权力的人去偷别人钱,有权力的人贪污国家的钱,这性质都是一样的,而且后者问题更严重,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蜘蛛侠,其中说一个人的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人的发展当然不能只看大学,但是大学是大多数人踏入社会的最后一站。

  1. 大学课程思政内容探讨

大学思政课程的教育是一个体系,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爱国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拥有的品质,爱国并不是口头上的,当初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战士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才是爱国真正的表现,是扎根于内心深处的,前段时间看到志愿军遗体在几十年后终于回到了祖国,我自己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爱国主义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情怀,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公民而感到骄傲,爱国主义也应该是一种自信,遇到外国人特别是美国或者欧洲人不卑不亢,爱国主义更是一种信念,相信只要跟着国家走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过的更加美好。

其次是自身品德和社会公德。人生活在社会上就需要跟别人打交道,很多人为了一己私欲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从小的地方说是道德败坏,例如随便往楼下扔东西,垃圾不分类等,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标准就有可能违法犯罪,而一旦犯罪坐牢整个人的一生将被改变,从小到大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宣传不该吸毒,但是有些人就是禁不住诱惑去吸毒从此百多不了毒瘾一发不可收拾,我想这些人的心理还是对社会公德与道德是缺失的,或者就是嘴巴上一套心里一套,这些都不是具有社会公德的表现,真正具有社会公德的人,应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是具有有些的品德与品质。人的发展与进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除了具有爱国主义与高尚的品德人还应该具有拼搏进取的精神,虽然到了危机时刻依然能够临危不乱,在我们从小到大的各种教育中,更多的是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但是大学作为很多人生学习的最后一站,我觉得还应该教会我们勇于拼搏的精神,很多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感觉到各种不适应,大学生活的梦想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打败,很多人就此放弃堕落,在西方大量大学生变得佛系,放弃了力争上游的精神我认为这是教育的一种失败,从小我们就接触各种竞争环境,但是那时候我们的路是由父母和国家来铺设的,进入社会以后,则需要走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毕业生进入社会会有各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应该从大学教育开始帮助他们逐步适应。


1 宋怡欣(1983-),男,汉族,上海人,研究方向: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