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策略要点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3
/ 2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策略要点研究

胡超林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541004

摘要:当前,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规划越来越完善,海绵城市的理念由此应运而生。“海绵城市”理念既可以用来储存水量又可以达到排水效果,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建筑及城市水系统规划等,有利于及时缓解解决城市水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遭破坏的问题,提升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置于城市规划的关键位置,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的生态性,有效预防各类水害问题。本文在此从海绵城市规划原则出发,对海绵城市背景下如何做好城市规划提出了几个重要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规划原则;海绵体;水系统

前言:海绵城市是把城市当做海绵,用来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变化,以此来防止城市自然灾害的发生。城市规划采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海绵城市理论,在采取这种理论知识来解决城市自身存在的水资源问题,不仅仅能够促使我国城市规划顺利进行,还能有效保障城市规划的质量,减少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海绵城市规划概述

海绵城市将城市喻为“海绵”,是以高效利用城市水资源为核心,建立一个雨水开发系统,通过该系统使城市水资源实现良性循环,包括如滞留、净化、下渗等措施,以此增强城市渗透调蓄及净化排放径流雨水的能力,从而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充足性。简单来说,该理念是以城市水资源利用现状为基础,构建雨水全过程控制系统,可有效避免水资源浪费,实现高效科学的水资源利用,特别是在雨水处理方面提倡自然处理。

从整体方面分析、考虑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统筹各个方面的工作,注重绿色和灰色结合构建,同时注意源头减排和末端调蓄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构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首先,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利用对环境低影响的开发系统实施城区雨水管渠系统的改造,有效控制水污染。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要低影响开发生态设施建设,坚持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地形和水系;另外,海绵城市规划中还要做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掌握地下水资源情况和降雨量规律,防治旱涝问题,并因地制宜的确定水资源控制目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海绵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具体的实践要点

1、科学编制规划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时,要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划定城市蓝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明确区域排放总量,不得违规超排。

2、建立模型分析评估

  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分析评估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对于开发强度高的城市中心区,应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工程技术手段,被动地响应城市中心。应依据城市中心区开发强度,评估地块建设活动对周围城市用地所产生的交通、给排水、市政等的影响,实现城市地块的开发建设和交通管制、雨水控制目标的有机结合。

3、做好城市道路规划

采用透水路面实行缓慢多源头的排水方式,目前的透水材料已经逐渐完善,不仅有着良好的透水率更可以达到和普通路面材料相同的抗压、耐磨、防滑能力,在有效减少雨水流量的同时,还兼顾了美观与日常使用特性。同时考虑到污水处理问题,透水材料还有一定的过滤功能,能对污水进行初步的清洁。城市道路两旁一般都设有绿化带,我们应该利用好这一资源,地面适当下凹,将会有利于雨水流向绿化带,从而利用绿植对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和储存作用。

4、做好城市广场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中,城市广场是以铺装为主的大尺度空间,需综合考虑其周边的雨水径流情况,其总体布局、规模、竖向设计应与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相衔接,留小片绿地以渗透雨水,以消纳自身雨水为主。需明确此区域范围内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从而换算出需收集的雨水量,然后确定下一步的设计方案。由于城市广场中,铺装占大部分面积,应在做好广场排水的前提下,对于雨水的收集应优先考虑透水铺装。对于局部区域不适宜采用透水铺装的,则考虑优化排水装置,把雨水收集汇入调蓄池。广场内的公用设施,首先考虑绿色屋顶,既增加了美观度,又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对于确实不能采用绿色屋顶的建筑,可以考虑雨水管断接,汇入调蓄装置。广场内的景观水体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平时发挥正常的景观及休闲、娱乐功能,暴雨发生时发挥调蓄功能。

5、建设完善的水系统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尤其是城区水面率高的城市,要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5 m~50 m的绿化带,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针对该城市水路并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

6、实现层次化规划

  对生态斑块进行有效识别,对其中的自然遗产、动物保护区、植物保护区等充分保护;加强生态绿道建设,利用生态绿道将散落的生态斑块进行联系,以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系统,组织为生态环境网络。通过植树造林、水系沟通等,使人工水体与生态保护区有效连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对河道、湖泊等进行清淤、排污处理,做好水体净化工作,构建良性循环水系;加强城市人工湿地建设,充分发挥湿地水源涵养、观光等功能。

7、合理改造生态海绵体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对生态海绵体的保护,天然的湖泊、草原对于生态城市建设具有良好的价值,这种自然因素可以净化污水,预防水土流失。因此,一定要避免其遭受到破坏。另外,如果自然的生态海绵体无法充分的满足城市化的建设,人们可以选择人工改造和建设生态海绵体,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生态系统,才能确保城市规划顺利的进行。如:可以建设人工园林,也可以改变传统的绿地形式。尤其是建设城市水源系统更加重要。这也就充分的表明,在维护水资源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能做充足的准备,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建设生态城市。

8、注重源头管理和控制技术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根据当地城市降雨过程,利用区域低影响开发技术进行城市规划,包含促渗技术、调蓄技术和截留技术等,其中截留技术主要是通过结构或材料,减缓降雨过程中形成的径流速度,然后增加雨水汇集面积,以便达到延缓径流的目的;比如绿色屋顶截留技术。促渗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地面结构和材料,使雨水渗透自身的空隙,从而使雨水下渗至地内部,从而起到很好的过滤、净化作用,比如绿色停车场建设等;调蓄技术主要是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径流,并对其实施净化,当雨水达到饱和的状态时排除市政雨水管网,并向干旱地区提供水资源,比如人工湿地和生态沟等。

三、结语

综上,海绵城市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要求相契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发展方向。实际规划中要立足于城市的实际环境,并结合城市现有的资源条件,科学编制规划,建设完善的水系统,合理改造生态海绵体,格按照海绵城市规划原则实施城市规划,从而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鹏,郑兰香.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引导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设科技,2016,(02):64-65.

【2】沈劲松,王晓进.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方法及应用[J].城市地理,2016,12